衛允在奏折里說的可是天花亂墜,把自己怎么辛辛苦苦的改革屯田,改革軍戶制度,如何親自動手,帶領黑甲軍開墾荒地云云。
總之就是把自己的盡心盡力替官家辦差,絞盡腦汁想著改革舊制,施行新政的形象在永安帝的面前樹立起來,然后訴苦。
永安三年十月下旬,永安帝的密旨到了山西和西蜀布政使的桌上,讓他們二人全力配合衛允這個陜西布政使的新政,屯田養兵。
若是此法在陜西行之有效的話,日后便可推廣至山西和西蜀兩路,乃至大周剩下的十二路。
永安帝都下了旨了,雖然只是密旨,可山西和西蜀的布政使卻不敢陽奉陰違,只能是照辦,吩咐地下各州、各府、各縣的一應官員大開綠燈,支持陜西新出的軍戶屯田之法。
各地動員起來的時候已然是十一月了,距離新年只有短短兩個月的時間,衛允直接下了命令,讓錦衣衛各地的衛所,錦衣衛運轉司,還有和運轉司合作的漕幫等民間組織,全力協助這一批遷移而來的軍戶前往陜西西北。
只一個月的時間,便遷徙了將近三十多萬的百姓,共計八萬九千六百七十二戶。
各州各縣的衙門開始全力的運轉,衙門之中能拿的出來的人基本上都拿了出來,全都用在了安置這批軍戶之上,可人數實在是太多,衙門的人手嚴重不足,實在是有些捉襟見肘了。
盡管早已有了準備,可各州縣告急的公文還是頻頻送至通政使司,送至衛允的桌前。
好在衛允早在上奏汴京的時候就已經做了準備,社會教的人手和黑甲軍同時介入,幫著各州縣衙門安置這些軍戶。
每一百戶人家為一屯,合計共安置了八千九百七十屯,每屯設屯長一人,配給文書兩人,當然了,如今人手不夠,原本該配兩個的文書只配了一個,還有很多屯子沒有。
而且屯長不由衙門指派,而是每五年由屯中的村名進行投票選舉,每戶一票,得票數最多者出任屯長。
每十屯為一鎮,設鎮長一位,副鎮長兩位,這三個位置都是由衙門指派,鎮長負責和衙門溝通,傳達衙門的政令。
兩個副鎮長則分別負責鎮內的治安和刑名案件,負責治安的副鎮長,則由衙門里的捕頭出任,負責巡視各屯,緝拿盜賊。
而負責刑名的副鎮長則由按察使司指派,除非是鬧出了人命的大案,否則的話,若是其余的案件,則直接由副鎮長偵查,由三個鎮長聯和處置。
十二月中旬,鵝毛般的大雪率先將陜西北部的區域籠罩,不過短短數日,大雪便蔓延至陜西全境,整個陜西,都被染上了一層白色。
白雪皚皚,銀裝素裹。
冷風呼呼的刮著,自四面八方而來,好似無休無止,遼闊的河面之上,已然覆上了一層薄薄的寒冰,平滑如鏡,看不到半點漣漪。
渭水之畔,一十二騎頂著風雪,頭上戴著黑色的斗笠,身披蓑衣,策馬疾馳,好似一柄鋼刀,穿行于于天地之間,卷起的風浪使得周遭風雪肅然一空。
“三爺,前邊河邊有個亭子,咱們要不要歇息片刻?”
這十二人不是別人,正是帶著小白楊的衛允還有他的十個親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