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如今很多有見識的百姓,都開始吃一些中成藥來治病。因為他們實在害怕西藥的負作用。
孫思邈當初發明復方藥,其實也挺大膽的。
同時把兩種不同藥性的藥混在一起讓病人吃下去,這可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李權佩服孫思邈膽大的同時,順著這個思路,開始苦苦思索,真正有可能擁有中藥藥理醫術的古代神醫。
對于歷史上的名醫,李權基本上都能數得出來。
要說懂得藥理知識的名醫,幾乎個個都懂。
唐朝以前的那些神醫,李權了解得比較少,在他的印象中,有一位宋代的兼職醫生,似乎在藥理方面有著極高的造詣。
為什么說那人是兼職醫生呢?
因為此人是我國歷史上最卓越的科學家之一。他精通天文、數學、物理學、化學、地質學,氣象學、地理學、農學和醫學。
此人的學識之淵博,看看他精通的學科就知道有多牛了。
要知道,在宋代的時候,教育遠沒有今天這么發達。
想要學習知識,不但好的老師很難找,而且書籍也很難找。
全靠自己摸索,那是扯淡。
古代雖有窮文富武一說,其實那個時代的讀書人求學,也是很燒錢的一件事情。
一些有名的老師,你就算不進去,只在他的院子里聽講。
也就是所謂的旁聽生,進院門就需要五銀。
這個五銀指的是五兩銀子。
要是想要進那位名師授課的講堂內,不但需要行拜師重禮,而且需要三金。
這個三金有一個說法,叫做三金過高檻。
在古代,門檻越高,代表名望越高,地位越高。
求學的學子想要跨進學堂的門檻,需要準備三金,也就是三兩金子。
一兩金等于十兩銀。
那就是三十兩銀子。
普通人家想要賺這么多錢,不吃不喝二十年以上。
可見想要求學的拜師費有多貴。
宋代的這位奇人,學了那么多門學科,拜師費絕對是一筆天文數字。
買書、求學路上的花費,更是難以計數。
此人名叫沈括,是宋代的一位傳奇人物,也是一位超級學者。
世人或許只知道他著作的《夢溪筆談》,這本書里面就有他的一些中藥方與大量中藥藥理知識。其實,他更早著作的《沈存中良方》一書,也是一部非常有名的醫學著作。
李權之所以一下就想到了沈括,是因為此人把法象藥理與藥性歸經的理論,進行了深度剖析。
正好那個時代,藥理學達到了一個新的巔峰。
這也成就了沈括。
時事造英雄,其實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
“等會中午吃飯的時候,我正好可以去圖書室找找沈括的醫書。爭取在這一個月時間內,把中藥藥理類的神醫技學到手。哪怕只學一門,也能從容把中醫執業醫師證考過去。以后再也不必受制于任何人。”
李權也是一個果敢、有魄力的人。
康自全在他面前拿著中醫執業醫師證當籌碼,耀武揚威,直接把他的傲氣給引爆了。
求人不如求己。
自己考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