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是第一天,人家這一路走過來也挺不容易的,這房子還是婦女隊長領著幾個婦人打掃出來的,生產隊長則是領著男社員把房子修補好了,遮風擋雨是沒問題,至于里面的東西添置,那還得他們自己來,反正能用的家具都給他們擦干凈了,如果覺得不妥帖,可以自己到縣城或者鎮子上購買添置。
如果沒有大的問題,這幾個人怕是要在這兒待個十年八年的,這往后的日子可長著呢!
他們紅旗生產隊有個固定問活的地方,那就是村頭的大槐樹下。
每天都是隊長提前到位,按時敲牌子砸鐘,男女社員當天干什么活,到那里干,聽從隊長的安排分配,問活分上午和下午兩次。
以前她年齡小,爸媽怕她受苦,都不愿意把她放到地頭受罪,所以一般哥哥們帶著,盡管以前經歷過這樣的場面,可時間久遠了,除了一些技術性的記憶猶新外,這些生活片段已經很模糊了,不過眼前的場景卻跟看電視劇似的,特別有年代感。
生產隊的活它分輕重,重活一般由青壯男勞力去干,較輕的活有女社員干。
有勞動能力的老年人只能干些輔助勞動,比如菜地,修溝,場院灑灑曬曬的一些輕活。
而工分也是根據勞動能力和所承擔的勞動量來確定的。
一般而言男青壯勞力每天八分到十分,婦女青壯六到八分,老年男勞力五分,小腳老太太大和孩子們二分到四分。
每天從學校回來后,哥哥們要去挖野菜,打豬草給生產隊或者廚房,所以她就去田間地頭找媽媽,也正因為此,她才能更切身的體會到他們的不容易。
他們一般四點放學,要留出干活的時間,哥哥們一放學就去她的班級把她接著,背著就回來了。
回家把書包什么的一放,就要去找人問今天干啥,分配好后,打豬草的打豬草,挖野菜的挖野菜,撿柴火的撿柴火。
不同的是,豬草里也有野菜,不過都是一些老的,像是嫩的,則留給挖野菜的孩子們,一般干一倆小時吧,天就黑了。
六七點晚飯后,每家有一人拿著家人的工分本去寫分,分別報出家人所從事的勞動項目和時間,記分會計將當天分值記錄在工分本上,到時進行月結和年結,作為人七勞三分配(勞動力分七成,非勞動力分三成)糧柴和年終分紅的依據。
他們是一個集體,是個集體就要圍著他們共同的希望——土地轉圈。
周末哥哥們一大早他們全家就起來洗漱,洗漱完后就要去食堂吃飯,她人小,每次都是把她放到桌子前占位置。
吃飯的碗筷都是帶自家的,所有人不分大人孩子都是一大碗稀的,大人兩個饅頭,十歲以下一個饅頭,以上也是倆饅頭,咸菜一家分一碗(杜撰),如果熬的是咸糊涂,則沒有咸菜可以吃。
因為孩子們打回來的野菜直接扔到湯鍋里和粗糧一起熬了,這種情況下是撒鹽的,所以就不會分配咸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