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最難的,大概就是同時經歷這兩個年代的人吧?
雨是下來了,可是沒有種子,她空間里的種子又不能種。
她之前存的都是野菜、蔬菜的種子,像糧種這些,只怕還得找政府。
他們將能種的蘿卜白菜先種上,之后爺爺伯父叔叔爹他們就開始往返鎮子、縣城。
他們家目前是圖坡村僅存的人,所以不但領到了救濟糧,還領到了冬小麥的種子。
為了這些救濟糧和種子,他們愣是折騰了一個多月,而這一個月,逃荒的人開始逐漸回來。
他們家先行種下了小麥,因為政府只發給他們四畝地的糧種,隨著回來的人越來越多,地自然也越種越多。
之前良田說過,他們縣死了不到八千人,可是他們村子二三百人,卻只回來了八十來人,一半都沒有。
這個數到了年底,增加到了一百人,過罷年之后,也沒再增加,這些日子,大家都是靠著政府的救濟糧艱難的存活著,因為救濟糧有限,餓肚子的時候,就靠葉歡支撐著,所以他們家的情況,真的比其他家好很多。
時間進入1944年,葉歡十四歲,村子里出現了很多絕戶,絕戶之外,只有男人一個人回來的,也不在少數,但基本上,婦人、老人和孩子回來的很少很少,能夠走回來的,大部分是成年的男人。
這個你可以仔細的品一品,究竟是什么原因。
其實也不難理解,因為原主那一世,女孩子不都被賣了嗎?老人在逃荒之初,怕是就死在了路上。
至于婦人,能賣的,也會和女孩子一個下場。
所以如今他們圖坡村男多女少,老少幼少的情況,基本上和其他縣市的人差不多。
不管如何,最苦的42、43年已經熬了過去,葉歡長成了大姑娘,十四歲了,按照這個年代的習俗,差不多十五六歲就要嫁人了,可是葉歡怎么可能會允許自己早嫁呢,所以從爺爺奶奶那里要到了金口諾言,她的婚事,她自己做主,堅持不早嫁。
葉家長輩如今已經將葉歡奉為家里的福星,對于她的要求,自然是有求必應的。
四十年代是沒有經濟可言的,因為1945年抗戰勝利,二戰結束,聯合國成立。
整個世界正趨于躁亂的時期,更何況她所處的地方是一個破爛的城鎮農村,所以,活著本身就是一種奢侈,更不要提其他了。
而1944年的農村,人們的眼睛里,心里,看到的皆是這片孕育他們的土地,種地,收糧,成了他們唯一的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