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的春節除了家里添了兩個小娃娃之外,三哥也成功的相了個媳婦,正好是他小學的國文老師,比他小了整整五歲(18歲),雖然長得不漂亮,可是人家有文化,還不嫌棄他斷了一只手,唯一的不好就是,家里兄弟姐妹多,她排老四,上面有三個哥哥,下面有一弟一妹,彩禮更是要一百塊的大洋,畢竟人家是老師。
爹娘也覺得這個媳婦不錯,經過反復的考察確定之后,才在臘月里給他們定了親,約定9月份結婚。
爺爺,也在春節宣布了一件大事——分家。
因為家里孩子多了,地方明顯不夠住了,考慮到大哥二哥沒了,家里孩子還小,所以老宅給大伯父一家。
阿爹和叔叔沒意見,阿娘和嬸嬸也沒有意見,他們這些小的就更不用說了,更沒意見。
所以一開春他們家和叔叔家就開始找地方起房子蓋新家了。
為了補償他們,爺爺給他們每房補助了五十塊大洋,大伯父分文未要,因為他占了老宅,已經占了極大的便宜了,所以他沒理由再要,而且他是長子,就負責爺爺奶奶的生活起居。
不過爺奶說了,三個兒子輪流來,今年現在伯父家過。
起房子要經過村里批準劃地方,不是說你想蓋哪兒就蓋哪兒的,而且這年代的房子都是土坯房,除了木頭和石頭,也沒啥成本,唯一的成本大概就是人工費了,因為要給人家幫忙的人做好吃的和好喝的。
這是農村蓋房子的慣例,不要工錢,不能選在農忙季節,該幫忙的都會來幫忙。
她家和三叔家的宅基地挨在了一起,在村子邊上,這是向外擴充的一個走向,很正常。
他們家在東,三叔家在西,地基一樣大,大概四百來平方,在現代不算小,因為可以上下交疊蓋,但是在都是土坯房,連平房都沒有年代里,就不算大了。
但是長差不多有30米,寬有15米,葉歡覺得就他們家目前的這個情況,足夠用了。
不過葉歡卻掌握了家里的設計權,堂屋三間,中間是客廳,東邊是父親母親的房間,西邊是她們姊妹倆的房間。
東廂房兩間,一間灶房,一間雜物間。
西廂房兩間,三哥一間,四哥一間。
之后前院種菜,后院要再蓋一間房,專門做豆腐,角落里再安置一個茅房。
這是父母的家,暫時就先這樣,因為葉家雷還小,就算長大了,哥哥們也該分出去了,老宅肯定是留給他的。
至于將來他們都在哪兒,用不用得上這房子,另說,反正現在葉歡這么一安排,倒是非常合適。
因為三叔三嬸覺得她的布置很合理,所以也沿用了她的設計風格,不過不比從前用籬笆當柵欄,新房他們專門做了圍墻,把院子圍了起來。
其實這個年代有青磚,但青磚瓦房太氣派,會惹來紅眼病,就像現在這樣,就已經讓不少人眼紅了。
各個都說他們家做豆腐發財了,事實上他們并沒有賺多少,給完彩禮,再蓋蓋房子,估摸著他們家就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