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有人拆了鐵墻門或者自家院子的鐵欄桿上交。
為了尋找煉鐵的原料,還有人趁著休息日到山上去義務勞動,尋找挖掘廢舊鐵制品。
而農村那邊,時下正值吃“大鍋飯”的年代,很多人家里的鍋根本派不上用場,干脆全上繳作為煉鋼原料。
領導只要看見出了點鐵水,就立即敲鑼打鼓,帶領大隊人馬向縣里報喜。
那時候沿著公路走,兩旁到處是砸爛的鍋。
山上全是倒下的成片樹木,到處是打著紅旗干活的農民。
此起彼伏的拉歌聲,熱鬧非凡的鑼鼓聲確是呈現出了一派轟轟烈烈的景象。
那時候鋼鐵產量是搞起來了但人力畢竟有限,全去煉鋼,哪有人種糧食?
不少人餓死,這也是59年災荒的起因之一。
再說,那時候畢竟技術有限,都是用土辦法煉出來的鋼,幾乎都是廢鋼,造成極大的浪費……
這一年,葉歡的感觸也只是浮于表面的,畢竟工作之外的時間都給了孩子,即使出門也只執著于換錢換東西,如果她待在農村,可能就會切身體會的到,那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越是臨近59年,葉歡的心里就也是沒底,盡管在給父母的信件里,多次提到讓他們平時省著點,多攢點糧食,他們也都做到了,可她還是怕他們不夠吃,到時候再缺糧了。
但事實情況是,在經歷過42年的饑荒之后,葉家人對葉歡的話,幾乎可以說是言聽計從。
細想葉家上下能有如今的好日子,還不是靠葉歡給帶出來的?
他們家的豆腐生意,進入58年之后,就被葉歡叫停了,當然,也不是突然之間就不干了,是從57年開始,逐漸減少減量,爺奶去世之后,就只做本村的生意,過半年直接就停了,連本村的生意也不做了。
58年秋收之后,在糧食局上班的葉家澤就已經意識到不對勁,開始讓父母兄弟將自家自留地的蔬菜,平時挖的野菜,能攢起來就攢起來晾干。
因為農村組建了公社,在大煉鋼前開始吃食堂,家里的一切鐵家伙都被收繳走了,所以自家也做不成飯菜,不過葉歡早在五年之前就交代他們平時腌制點咸菜,晾曬點干貨,豆醬豆豉辣白菜腌蘿卜,野菜干,土豆渣、紅薯渣,粉條、紅薯干等等,只要是能吃的,他們的攢在了地窖里。
為了讓自己的爹娘更好過一點兒,葉歡在五九年新年之前,給家里分批寄了花生、綠豆、黃豆、高粱等糧食,沒有回家也是為了過年期間換更多的實惠。
趙阿姨幫她把壯壯帶到了58年的年底,放假之后就因老伴身體不好,要回老家。
葉歡考慮到單位有幼兒園,過罷年壯壯也兩歲半了,可以上幼兒園了,年終一次性給了趙阿姨三十塊錢,算是感謝她這兩年的悉心照顧。
其實饑荒所帶來的直接后果也是先針對農村,城里吃公糧的這些人,頂多感覺糧食貴了,限量了,只要有錢有票,也還能熬,但是農村就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