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份調令,葉歡這一年,又沒能回老家,而事實上,家里正鬧災荒,到處都亂的不行,也沒辦法帶著孩子回去,這一路太折騰了。
于是葉歡給家里寄了一袋子紅薯干,附贈有他們過罷年去新疆的信件。
家里如今也知道他們夫妻倆又收養了一對雙胞胎,所以不回家過年,似乎也都在認知以內。
這個年是在葉歡和仝戰的交接班之中度過了,正月初十,夫妻倆處理完家里的家伙事兒,各種關系,把該送人的送人,該打包的打包,隨同這一批前往邊疆的知青,一起上了前往新疆的列車。
60年初,劉泓清4歲半,丹鳳朝陽九個月大,葉歡30歲,仝戰已經四十歲了。
前往新疆的列車,都是一個車廂里坐滿了人,沒有座椅的那種貨車車廂,火車剛剛開動的時候,滿是哭聲。
都是第一次去那么遠地方的軍人,男兵占多數,女兵占少數,哭的自然是女兵,不過男兵那邊情況也不好。
第一次遠離父母,遠離家鄉,哭聲傳到他們的車廂,葉歡也是一聲嘆息。
仝戰的級別在,上頭給夫妻倆分了個單獨的臥鋪,畢竟帶了這么幾個孩子,還是夫妻倆一起去支援邊疆建設的,所以上頭給予了一定的優待。
他們這次是去新疆,新疆2月還特別的冷,大家都穿著厚重的棉衣,他們這節車廂還好,畢竟有被子,可是那些小兵們就沒有他們這么幸運了,上廁所什么的都不方便,整個車廂人挨人,包袱挨著包袱。
支援邊疆建設,這一去,還不知道多少年,每個人的情緒都有些低落,都屬正常的情緒外露。
仝戰時不時的要出去開個會什么的,葉歡就帶著三個孩子守在車廂里,伺候他們吃喝,看著他們不讓他們亂跑,亂爬。
上車的時候,她前面抱一個,后面被一個,仝戰前面抱一個,后面背著行李,還有兩個戰士幫他們拎著兩大包袱的行李,這才艱難的爬上了火車。
葉歡不知道自己走出來的這一步對不對,但她知道,這個決定不僅可以免除仝戰被禍害,還能維持住他目前的職位,而她也能將自己所學,貢獻出來,是,吃苦是必然的,但是用吃苦耐勞換的后半生的安寧平凡,她覺得很值。
所以,不管對與不對,既然已經決定了,那就沒有后悔的可能。
她來之前蒸了很多白面饅頭,孩子餓了,就給他們摳一點兒,泡著開水撒點白糖就著吃,沒有任何油水,連菜都沒有,而且白面是孩子們吃的,他們兩口子就吃硬硬的,難啃的菜窩窩,就著開水咽下去。
即使仝戰是團長,但是糧食緊缺的情況下,每個人分到手里的,也就只有菜窩窩和白開水了,想吃更好的東西,只怕有點難。
畢竟,60年的建設兵團,其實比68年的還要苦,那時候好歹有些地方已經建設起來了,而他們去的這個時間點,很有可能是一片荒蕪。
不巧,仝戰他們,就是去開拓新的兵團而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