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有空間,所以馬璐最終還是將自己的寫作戰場,挪到了時間多的空間里去做,空間外的時間,她找人做了手推車,凌晨兩三點就起來做好吃的醬香餅,將烤好的餅一部分放到保溫的,用棉被包裹著的木箱子里,余下的就放到了空間里,之后拿出來幾個切成快,免費讓人品嘗,并沿街叫賣。
因為醬香餅上面有一層肉沫,所以這價格就定在了兩塊錢一個,這兩塊錢相當于五六十年代的一毛錢,因為現在貨幣貶值的厲害,有時候一個月一個樣兒,所以他們也要時刻關注,要不然就損失大了,能換成銅元和銀元,絕對不會要紙幣。
她早上只準備一百個,第一天早晨沒賣完,只賣了三十多個,剩下的晌午接著賣,一直賣到傍晚,才將一百個肉餅賣完,許是因為貴,所以買的人少,第二天早上她做了五十個,結果出乎意料,一早上竟然全都賣完了。
“你這餅好吃,實在,買回家都說好吃,今早上早早的就在這兒等著你了。”
所以,這五十個餅賣的都是回頭客,難怪這么順利呢!
做生意就是這,許多情況下還得講究運氣,這天氣也占部分原因。
早上賣完了,晌午就去歇著,下晌準備烤面包,烤一盤就放空間一盤,還是趁熱放,這樣回頭她偷偷轉移的時候,別人就能拿走熱乎乎的烤面包,因為味道太香糯了,不需要她吆喝,就有人追著她問賣的是什么。
那種老式的烤面包,上面焦脆,下面一層一層的,甜糯好吃,她賣十塊錢一個,因為用了雞蛋、糖、新鮮的牛奶,絕對都是好東西,而且個頭也大,普通人一頓吃一個就能吃飽,十塊錢,聽起來貴,但吃到嘴里,就會覺得物超所值。
擔心賣不出去,她只做了二十個,果不其然,很多人一聽價格就跑了,后來她特意跑到西餐廳附近,沿街叫***起西餐廳里面的面包,她這兒十塊錢一個簡直就跟白撿的似的,很多坐著小車,穿著旗袍的女人過來問價,一看賣相還有她小攤的衛生情況,都很爽快的掏錢買,她拿出紙給人家包好,“好吃常來啊!”
因為前期投入需要買肉、蛋、奶(訂購)、調料,所以最開始的三四天基本上不賺錢,但是一個星期之后,成本收回來之后,一個月出個二十多天的攤,每個月差不多能凈賺一千五百塊錢,若是兌換成銀元的話,大概有三十多塊兒,這可是不小的數目啊!
有了這個穩定收入在,她寫作方面就更來勁兒了,尤其通過這一個多月的宣傳,改為《錦繡農門》的小說,口碑越來越好,來書局過問書的人越來越多,前期投資大,所以她也沒急著要分紅,打算等個半年再要也不遲。
她和張杰已經訂好,一個季度出一本,一年出一部小說,年底進行分紅,她同意了。
小說定為四十萬字,一年出四十萬字,對她來說并不算很難,隨后她也開始接觸一些報社、雜志社,多看一些當下流行的元素,然后投短篇稿子,每個月也能掙一二十塊銀元,加在一起就是四五十塊銀元,要知道,黎曼累死累活一個月,可能也就兩塊銀元。
但這些錢她都自己留著了,賣的那些東西,成本多少,賣多少,黎曼不知道,她也沒必要刻意匯報。
現在她們兩個人是相互依賴關系,她需要一個伴兒,她需要一個女兒,一拍即合,但各自也應該有各自的打算,畢竟誰也不知道將來會變成什么樣,總得留個心眼兒。
每個月賺的錢,馬璐也不存,主要是買糧食,除了日常所需,還有為將來所準備的米面油調料布料棉花等等衣食住行涉及到的剛需物品。
她也從不過問黎曼掙多少,存多少,黎曼也不問她,沒說自己寫小說,就說給書局報社寫稿子。
房子是她租的,家里日常用品,她們各付各的,院子里雖然她造了烤爐,但母雞是人家買的,飼料也是人家買,她主要負責喂即可,家里家外,雖然沒有算的那么細致,但母女倆相對來說已經算是和諧了。
原主自身體質太弱,精神力跟不上,不說話還好,一說話就會感覺特別的疲憊,因為她要靠精神力去翻譯轉換語言,特別辛苦,所以在平時努力著掙錢的同時,也不忘在空間里鍛煉身體,多吃蛋白質肉類補充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