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批批回國的降兵里,都混著伊水送出的‘禮物’。
島國投降之后,內戰開始,這是她最不愿意看到的,也無力去改變,因為這是自相殘殺。
但她也不是什么都不做,那些欺壓老百姓的,都會被她無條件人道解決。
百姓無辜,如果你欺壓百姓,那和人人唾棄的鬼子,又有什么區別?
上一世,她死于1947年,這一世,她不僅活到了解放,還去北京參加了開國大典,隨后前往黑龍江,定居于此,因為她的戶口在解放之前定到了這里,三十歲的她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奔波,總算平靜下來回歸田園,心里是說不出的高興。
她要在這里,等待島國的徹底滅亡。
伊水于1953年的時候,才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找到了父親,只可惜,他已經陣亡,巧合的是,就葬在距離她定居地三十里外,正在修建的烈士陵園。
至于母親,不知去向,家里的其他人更是無從談起。
因為有烈士家屬的認證,她被當地政府安置在黑省M市下面一個叫劉家屯的地方,分給她兩畝地,這個時候其實還是有地主的,但是政府分給她,那就是她的,除非日后土改,在這之前,她都可以自種,還幫著她蓋了三間土坯房,算是徹底的安頓了下來。
她的空間里,武器彈藥、糧食、藥品什么的,在這些年也都分發了出去,剩下的就是些桌椅板凳、少量藥品,以及一些鋪的蓋的穿的用的,不過這些東西,她自己是不打算用的,將來要是遇到有需要的人,她再送出去即可。
她如今的這個家,每年10月就有可能下雪,至少有半年的時間在冬天里,糧食也只能種一季,以玉米高粱水稻大豆為主,山多林多湖泊水資源都非常豐富,所以除了種糧食,其他途徑也能吃飽肚子。
之所以選擇東北為家,是因為她出生在這里,所謂落葉歸根,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更何況原主的父親,也是有名的抗日名將,不然國家會這么照顧她?又是分地,又是幫忙蓋房子的?當然,這也跟她捐了一二十根金條有關,雖然這只是她財產的十分之一不到,但對如今的國家來說,是十分珍貴的。
她之所以沒有全部捐出來,是怕影響太大,她不想引起上面的注意,反正日后她都會奉獻出去,早捐晚捐,其實是一樣的,之所以遠離是是非非,選擇農村,是因為她累了,奔波了十來年,她想在余下的日子,一人一狗,好好過日子。
她已經對外宣稱自己不能生育,不會婚假,謝絕一切牽線搭媒的好意。
本來她這么說只是不想被打擾,沒成想被傳成了慰安婦,這個時候還都沒有從戰爭中走出來,對她還有一點點的同情,也許隨著時間的推移,她就會被唾棄,不管你是否是烈士家屬,所經受的流言蜚語,是一輩子的。
想了下,最終沒有出面澄清,因為她對外宣稱的和慰安婦太像了,只有從那里面走出來的人,才有可能喪失生育能力,才有可能一個人過一輩子。
她就算解釋又如何?有人會聽她解釋?
算了,就這么過一輩子吧,也許這樣也是好事兒,起碼自己的生活不會被打擾到。
而她之所以還留下來,其實也是想見證下島國的滅絕。
至于日子逐漸恢復平靜的老百姓,要怎么編排她,她也懶得去計較,總歸只要不蹦跶到她面前來騷擾她就行了唄!
三十三歲的伊水,從民國到新中國,風風雨雨三十三年,她干過的事兒沒人知道,但她自己卻覺得與有榮焉,因為島國從四五年開始,將會一年比一年衰退,直至這一代再也無法繁衍,他們就會在一輩子的煎熬以及懊悔中度過余生。
天道好輪回,蒼天饒過誰?
報應兩個字,絕不是說說而已,而需要用實際行動去驗證。
兩畝地對于伊水來說,還是能承受的住的,畢竟她現在才三十多歲,因為自己的那張臉太顯眼,在外面,她始終是易容臉,而是奇丑,正因為丑,又有慰安婦的標簽在,平時她都是獨來獨往,也沒人搭理她,與她為伴的,只有她撿回來的一只流浪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