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臣子的他,在年幼皇帝犯錯之后,居然強迫其頒布《罪己詔》,這才金國歷史上,可是絕無僅有的。
事情發生在新帝登基的第七年,十六歲的新帝傳旨宮女為他演奏新曲,誰知剛好遇到了新來的宮女,她不會演奏這首曲子,深感掃興的小皇帝一怒之下,對宮女實施了截發代首的懲罰。
截發代首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把頭發割了代替砍頭。
在現代人聽起來或許不覺得有什么,但古人講究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割發可以算是不孝之大罪。
所以曹操就在軍前割發代首以明軍紀。
而截發代首這個典故,也是從曹操那里興出來的,現在已經演變為對貪官污吏的處罰,捉小放大的調侃。
小皇帝懲罰完宮女,還不算完,同時還把勸諫的隨從全部拉出去一頓狠揍。
這場鬧劇很快就傳到了太后那里,當場就把太后氣得夠嗆!
盛怒之下,太后甚至一度想要廢了這個失德的天子。
一聽說太后震怒,小皇帝這才意識到自己可能真的犯了錯,就再也顧不得皇帝的尊嚴,急忙趕到太后那里長跪請罪,好不容易才換回太后的一句:“我可以原諒你,但你要和沈柏楊先生商量個處罰意見”。
原本對沈柏楊又敬又怕的小皇帝,迫于太后的旨意,不得不到沈柏楊那里領罰。
實際上這個時候的小皇帝,真的是又怕又氣又無可奈何,一提沈柏楊,他就覺得腦殼子都是疼的。
他不得不扭扭捏捏地跟沈柏楊說完這事,然后一番猛烈地明示暗示,那意思分明是說。
“朕都這么大了,好歹也是皇帝,沈先生你多少給朕留點面子”。
誰料沈柏楊聽完小皇帝的事情后,不顧“打狗欺主”的潛規則,先把他身邊的宦官充軍,近侍斥退,再以小皇帝的名義發布了一篇“詞過挹損”的罪己詔,竟是絲毫不給他留面子。
如此一來,仇恨的種子就算在小皇帝的心底種下了,當然也就此能看出來,沈柏楊在處理一些事情的時候,太過自信,絲毫不顧及別人的想法,尤其是小皇帝如今也大了,就算真的錯了,那也是皇帝,不是你一個臣子,可以隨意指責謾罵的,你這不是給自己挖坑是什么?
沈柏楊是棟梁之才,還是小皇帝的老師,可小皇帝卻恨他恨得牙癢癢,以至于沈柏楊死后,不僅對沈家抄家流放,還將沈柏楊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也一同給毀了。
從沈清的記憶中總結的話,湯圓覺得,沈柏楊倒霉就倒霉在當小皇帝老師這事上。
生性嚴肅的沈柏楊對小皇帝這個特殊學生照樣不假辭色,管起他來比明穆宗還狠,弄得這位童年的小皇帝,一早就對其產生了心理陰影,最終在他死之后來了個大爆發。
最讓小皇帝耿耿于懷,記掛于心的就是在他九歲那年,在講筵的時候讀《論語》,一時口誤將“色勃如也”的“勃”誤讀成“背”,一旁的沈柏楊聽見后,立刻猶如陪孩子做了幾個小時作業后失去耐心的家長一般,大吼一聲:“這個字讀勃”,嚇得童年皇帝悚然驚起。
若說他只在課堂上嚴厲也就罷了,偏偏下課后小皇帝依舊擺脫不了他的恐怖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