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汪嫚的臉,她下意識的想起送出去的三妹,收養三妹那一家只生了一個兒子,將妹妹抱過去當雙胞胎養來著,媽媽知道在哪兒,但是不好意思去認,因為人家對她很好,當年為了要兒子,送走了妹妹,前世后悔,卻也沒想過再去要,因為結果是顯而易見的。
這一世她穿過來的時間點兒,也改變不了什么,只是聽媽媽說過,小三兒和二妹長得很像。
她不知道自己寫出去的信媽媽收到沒有,不過寄給報社的稿子,的確在之后的報紙上看到了。
她現在在農村,所能接觸到的紙質媒體太少,所以之后就選擇省報定點投稿。
第二次五篇稿子稿費得到了46元,加上之前剩下的二十塊錢,就是六十六元。
爺爺給的一毛錢,她給了妹妹,讓她當零花錢。
等到再一個會來了,她沒帶妹妹,讓她在家幫爺爺奶奶做飯,她自己一個人去買了棉花,外衣棉布,里襯,因為棉花要一塊錢一斤,她買了三十斤,布也花了十塊錢,扯的都是好看的花布,還要男人穿的帶紋路的棉布。
這年頭不太流行外穿的棉襖了,她打算做內穿的棉襖,一次性就花出去四十塊錢,就剩下二十六元,可真能造啊
至于扣子什么的,都是人家送的,沒要錢,因為買的多。
買棉花的時候少不得被盤問半天,她是個小姑娘,人家生怕過后再來找麻煩。
家里的棉被不少,那是媽媽的陪嫁,都是新花,不過沒舍得掏出來做棉衣。
這棉花是打算給妹妹和她各做一身,估摸著兩個人加起來十斤就夠了,剩下的棉花攢著,回頭看看爺爺奶奶的棉衣怎么樣,夠不夠暖和,不夠了她再想辦法給他們做一身。
這棉衣的出處她也想好了,就說是姥姥給拿過來的。
國慶節放假,恰逢中秋,她帶著妹妹,買了點心和雞蛋,專門去看了外公外婆,這邊管外公叫外爺,管外婆叫婆,因為她的世界是叫姥姥,所以很容易混亂。
外爺和婆雖然年紀大了,但是一直自己住,自己做飯,沒有和大舅他們搭伙,雖然是住在一個院子里,卻是互不干涉的。
大舅一家,呵呵,那是她從原主記憶里找到的最垃圾的一家人,懶得說。
偏偏母親每次都教育她們,大人之間的事兒孩子少管,見面了該問好還是要問好的。
所以她每次去,因為要走大舅家的院子,見面了就象征性的問候一下。
然后跟外爺和婆坐在一起說會兒話,她倆帶過來的東西,婆不肯要,還要讓她倆拿回去。
進了屋,老太太更是從自己陪嫁的紅木箱子里,不停的翻好吃的,把她們倆的兜兜裝滿不說,連手里都塞滿了,這些點心都是大姨二姨每次回來買的,尤其是二姨,離得近,三天兩頭過來看老爹老娘,每次都拿東西。
但是老太太七十歲以后,都是她媽媽照顧的多了,因為二姨有了生意,很忙。
老兩口長壽,老太太九十六歲去了,老爺子硬是挺過了一百歲。
長壽的秘訣是啥她不清楚,不過能在鍋里面煮的東西,全都在鍋里面煮。
熬稀飯,煮蘿卜紅薯洋姜紅蘿卜,反正她知道的,品種可多了,老兩口牙口不好,煮得軟爛再吃,每次上婆家吃飯,那種獨特的味道,端起碗似乎就能聞得出來。
晌午婆割了韭菜,炒了雞蛋,給她倆包餃子吃。
汪婷在旁邊搟皮包餃子,手腳利索的很,讓婆很是驚訝。
“幾天不見,我家婷婷越來越能干了,這過年的時候,都能跟媽媽打下手了呢”
汪婷被說的不好意思,其實她來的時候想買肉來著,但又怕婆說她手太寬松,畢竟這年代,只有逢年過節的時候才能吃到肉,媽媽在家也很少買,思量再三,才買了雞蛋。
因為中秋節送月餅的很多,所以她就沒買,只買了雞蛋和點心,花了大概四塊錢,剩2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