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在到達z市后一個星期,給她寄來了報平安的信。
說他們倆已經安頓好,開始出攤賣貨,讓姐倆在家好好照顧自己。
現在是1991年,屬于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的生意起碼有十年的黃金期。
如果抓好這十年的光陰,經濟條件絕對會有一個質的飛躍。
爸媽不在家,她到了周末都會去看看外爺和外婆,給他們買點雞蛋和點心。
所需零花錢都是媽媽給的五十塊錢生活費里面扣。
麥田隔一段時間都要澆水,撒化肥,這些活是她和爺爺一起去地里面干的。
澆地都需要等,有時候輪到半夜,爺爺就讓她睡覺,他自己去。
當然,如果哪天伯父們叔叔們良心發現,會幫他們家澆地,不需要爺爺再去。
一般澆地都是一大家子的地一起澆,水泵也是各家掏錢集資買的,電費澆地的時候寫個數記一下就行。
澆地是個費時的活,雖然不累,但是熬時間,要從地頭轉到地尾,中間有漏的地方,要鏟點土擋著,若因地不平,擋住了水,還得將它撥開,是個操心的事兒。
春秋天還行,到了冬天,在地里面,那就是個煎熬。
所以冬天下雪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
打農藥的活她就接不上趟了,爺爺想起來了,會幫他們打,想不起來就不打。
所以每年他們家麥子的產量是幾家里最低的,爸媽也無所謂,只要夠他們吃就行了。
一般麥子從地里面收回家,扣除公糧部分,都存到糧站去了。
去糧站去面粉的時候,會扣掉加工費,另外還會給一些麥麩,麥麩都用來喂雞喂鴨了。
他們家的麥麩,都給爺爺處置了,不過媽媽走的時候特意取了五十斤的面粉,就他們幾個人吃的話,少說也能吃三個來月。
開學之前,年前剩的東西都吃完了,不過一日三餐的菜還是白菜蘿卜。
開春之后還去地里面薅野菜,野菜除了做蒸菜,還可以包餃子,配合著雞蛋,味道很清新。
吃膩了蘿卜白菜,偶爾拿野菜改善一下伙食也是不錯的。
天漸漸暖和之后,韭菜也發出來了,每一年的第一茬韭菜都是最好吃的。
不管是做餅子,還是包餃子,亦或者下面條,那個味道,都非常的誘人。
在房子角落里種的洋姜,也在春天開始萌芽,這種姜可以生吃,腌制吃,還能當蘿卜一樣在煮粥的時候放進去,不管是爺爺在這兒,還是外爺那兒,每年都種,每年都腌制。
早上他們家的咸菜,都是這洋姜腌制的,配合著辣椒一炒,放在那兒能吃兩三天,非常下飯。
空間里還放著好幾個大冬瓜和南瓜,都是當初采摘之后她放進來的,因此還很新鮮。
熬小米粥的時候,把南瓜放進去,味道又甜又糯,老好吃了。
現在她在家做飯,依然用柴火,很少用到煤,因為她也覺得這種柴火飯燒出來要比煤燒出來的好吃,雖說前者要比后者臟,但華國幾千年都是這么過來的,現在提臟,未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