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燒火的時候戴上帽子,掌握住火候,這飯菜就能燒的備香。
為了燜出上好的鍋巴飯,她還特意在會上買了合適的砂鍋,用砂鍋來煲湯,蒸米飯別提有多好吃了。
如果吃米飯,上面軟糯的那一層,會端給爺爺奶奶,下面焦黃的鍋巴,她和妹妹每次吃的都特香。
自從養成了習慣,除了偶爾晚飯爺爺奶奶自己做之外,基本上她只要做飯,就會去問爺爺奶奶想吃啥。
只要爺爺幫他們家鋤地薅草,或者澆地撒化肥了,她就會給爺爺買肉,做紅燒肉,每次吃她做的紅燒肉,爺爺奶奶都很開心,那軟糯香甜的味道,能把堂弟都給饞哭。
當然,一斤肉統共就沒幾塊,即便加入土豆進去,給爺爺奶奶端過去一碗,剩下的堂弟堂妹過來,他們幾個一分,可能還要把米飯倒入鍋里面蹭蹭里面的汁兒,好吃的嗦指頭的地步。
大概是她大方的請堂弟堂妹吃肉肉了,嬸嬸如果蒸豆包,烙餅子,也會給她們倆分點兒,當然,爺爺奶奶但凡能吃得動的,他們也會送過去。
雖然家家都有自己的小算盤,可在她的懂事面前,他們也不得不想起老人來。
不說分出去的三家了,就這一個院子住的叔叔嬸嬸,對比去年,明顯今年對爺的照顧多了起來。
汪婷不小氣,不僅是對老人,長輩,下面的弟弟妹妹如果在她和妹妹吃東西的時候進來,她也會分給他們一些。
比如南瓜餅,烙的金黃金黃,想要好吃,就得舍得放白糖,所以她在做餅子的時候,五叔家的一弟一妹,六叔家的,還有她的親妹妹,都會把她圍成一團,面露期待。
鑒于眼下的年紀和條件,太復雜的東西她不敢做,所以能做出來的,都是平日里家長做過的食物,這樣才會顯得順理成章。
她雖然大方,但會嚴格空置每個星期的糧食、蔬菜、油鹽醬醋不超標,不浪費。
有空間最大的好處就是,不會浪費一點食材,不管是米面油,還是蔬菜肉質蛋白,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鮮。
放進去的時候什么樣,拿出來還什么樣兒。
等到天氣漸漸回暖之后,孩子們就喜歡跟著大人到河邊摸田螺、貝殼、河蚌、鴨蛋。
因為河邊的蘆葦蕩里有不少野鴨子,運氣好就能撿回來鴨蛋,所以孩子們都喜歡去河邊。
即使家長三令五申,也擋不住這些孩子,畢竟他們不能一直跟著。
所以每年暑假河里面都會淹死孩子,這個時間點還好點兒,起碼不會下去游泳,頂多在河邊晃蕩。
90年代的水還是很深的,夏天還有人在這兒洗澡,水質也比后世的干凈很多,周圍的自然生態環境都是后世所不能比的。
汪婷不大喜歡去河邊,主要覺得水深危險,所以她明令禁止妹妹去,與其跑到河邊,還不如在家里看電視,而為了看電視,弟弟妹妹就會出去撿柴火,地里面干活,因為這是看電視的酬勞。
有了他們幫忙撿柴火,她就能在家做飯,等這些調皮搗蛋的回來,家家戶戶也都開飯吃飯了。
吃完飯大家就都坐在電視機前看電視,看電視會上癮,尤其記住播出時間,就會準時準點的等候著。
汪婷每次都不參與,所以她3月份的稿費才會有180元,2月份休息,沒有稿費,而3月份的稿費是過了清明節才到賬的,加在一起就是780,上個月生活費花了三十塊,630因此剩下了600元整。
三十塊錢的生活費,除了必要的生活費外,還要加上給爺爺奶奶,外爺外婆的孝敬。
至于撒到地里面的化肥,則是爸爸在走之前就放到樓梯間下面的,需要用的時候,爺爺去取就行,因此她這邊沒有出什么錢。
基本上能用到的化肥、農藥,都在樓梯間里的小門里面鎖著。
90年代人們看短篇小說還有一種途徑,就是在報刊雜志上,涉及一個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