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同學家地下室,嬸兒,一個暑假我們倆能掙一百多塊錢呢吃住都不要錢。”
反正不能說是自己的生意,你越是難,他們才不會說什么,如果你過的好了,那意思就變了。
反正周圍誰也不認識誰,沒人來拆臺,嬸嬸倒也沒再說什么,只叮囑她們注意安全。
次日就沒再來這個菜市場,畢竟這個菜市場的人流量比起東區那個,差太多了。
二伯二伯娘家,二姨家,都在東區,所以平時也鮮少能碰上。
就這樣一個暑假過去,姊妹倆賺了個盆滿缽滿,拋開所有開支,存款5500元。
為了忙活這個生意,這倆月她沒寫稿,空閑時間都用來練字和輔導妹妹一起學習了。
這個年代大家的暑假作業很簡單,每一科一本暑假作業,寫完就行。
不像后世小學生那么復雜,又是做這個手工,手抄報,那個打卡、拍照片的。
等到開了學,早上五點就要去學校,是沒時間做飯的,但是汪婷準備了牛奶和雞蛋,還哄騙妹妹是訂的牛奶,實際上是她每隔一段時間,去牛奶廠拉一大桶,放在空間慢慢喝。
即使是早上五點,也保證吃一個雞蛋,一碗牛奶,七點放學了,再買個包子一啃,一上午都不會餓。
晌午回到家將冰箱,實際上空間里的剩菜拿出來煮個面條,就是營養又美味的一頓,因為放在空間就隔絕了細菌的再生,比放在冰箱里要安全。
這些面條的鹵子都是她下午放學做的,一次做多種,換著味道吃。
因為下午五點放學,七點才上晚自習,這中間有兩個小時的休息時間。
豫南省多為面食,米飯也吃,但不適合她們學生族,太費時間,即使是有電飯煲,也得在半個小時以上,而且現在的電飯煲都貴,要四五百塊錢一個,就只是單純的煮飯鍵,卻要四百多塊錢,對于她倆來說,太過奢侈。
原來趙家倒是有一個,不過汪婷沒想過要用,想吃米飯還得到周末用籠鍋蒸。
雖說地鍋燜出來的米飯更好吃,鍋底還有鍋巴,但和妹妹住在一起,不方便操作,就算是操作了,也不好拿出來,因為說不出來源,所以平時以面食為主。
好在她會多種面食,有了壓面條機那就更方便了,熱干面,熗鍋面,擔擔面,雞蛋面,燴面,拉面,只要妹妹想吃,都能做出來,一周不帶重樣兒的。
到了周末,也不出攤,她會回村里的菜地里摘點菜,順便給爺爺送只燒雞或者雞腿、豬肝什么的解解饞。
9月底爸爸才回來,他們能一起過個國慶節,還能幫父親摘玉米。
反正一年到頭就這么多活。
玉米地里撒肥料、澆水都是爺爺幫忙做的,一整個夏天雖然暴雨沒少下,但天也熱,基本上起不到作用,所以玉米地還是要隔三差五的澆水。
除草都是人工,爺爺遛彎的順便就去薅掉了,這活不重,但是得有足夠的耐心,彎腰彎的也是煩人。
開學第一周周末回家,她除了薅菜外,還會去玉米地掰點嫩玉米,菜市場有賣嫩玉米的,十塊錢十二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