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發現契丹和大唐的關系,和突厥的關系,被李易左右了。
也不曉得李易給自己契丹的軍士吃了什么藥,軍士們竟然聽李易的話。
看上去,李易對軍士確實不設防。
自己契丹的三百九十人,在那么好的機會時,根本沒想過抓住李易。
那是李易啊,把他抓了,如果能夠帶回契丹……
四個人坐在那里喝茶水,用自己能夠想到的辦法商量。
今天見到的李易和傳聞中的一點不一樣,手段使得才順暢呢。
同樣有此想法的,還包括鴻臚寺的三個人。
他們三個在興慶殿中吃飯,過了午飯時間了。
李隆基也才吃,還有姚崇三個宰相。
年底了,事務多。
地方官想要回來,就寫宰相書,給政事堂的宰相看。
說一些治國之策,盡量和宰相們的想法靠攏,期待宰相們提拔一下。
或者是宰相無法作決定,等陛下。
宰相書說是宰相,必須給陛下看。
許多官員就是這么上來的,包括姚崇。
姚崇是趁李隆基去新豐檢閱軍隊的時候,于三百里外的同州跑過去見駕。
哇啦哇啦給李隆基出了一大堆的治國之策,李隆基就把他變成了兵部尚書和同中書門下。
兵部尚書是實職,同中書門下是品級待遇。
后來改中書省為紫薇省,任命姚崇為紫薇令,才是真正的宰相。
換了已往,有人上宰相書,辭藻華麗,還能指出來大唐弊端,姚崇會覺得很好。
現在呢,他有點煩了。
他發現他不喜歡直來直去地論政,而是那種閑聊中推進大唐發展的模式,也就是李易模式。
李易給人的感覺是特別隨和,從不主動跳出來說朝堂的弊端怎樣。
你不問他,他自己在那悶頭做事情。
你問他,問啥都行,他隨后告訴你怎么辦。
你想要跟他談詩論賦,他一樣陪著你,偶爾還作曲子玩兒。
沒有進攻性,什么事情都能商量著來。
關鍵是有錢,他自己有錢,你說哪個部門沒錢了,他幫著想賺錢的法子。
如此一比,下面各州府的刺史,簡直是白癡。
一個州都沒治理明白,還想對大唐國事指手畫腳?
學學李易吧,看看李易出手的時候那種如潮水一般的洶涌和讓人無法抗拒之勢。
姚崇想著別人比不上李易的時候,鴻臚寺少卿田清源已經把去李家莊子的過程說完了。
“李大夫能夠指使契丹俘虜行事,臣等無話可說。”田清源最后總結。
李隆基表情淡然,看上去并不吃驚,屬于常規操作。
從六品的丞與從九品的錄事,兩個人一直在激動狀態下。
他倆沒機會正常見李隆基,不到五品。
今天不僅見到了,還一起吃飯。
“姚卿。”李隆基問姚崇。
“臣以為李易算計,不,是行事條理分明,當用。”
姚崇承認,李易把朝堂的事情變成民間的事情,是政治智慧。
別人的民間是民間,他的民間就是朝堂。
只要契丹敢跟他建立聯系,契丹估計就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