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在起,只要家中有人生病,帶病人到衙門,衙門找郎中給看病,不要錢。”
“今天衙門換人了,新的官員有錢,不會管大家要錢。”
“家里種地種不好,干活沒有好工具,到衙門來說,縣令幫忙。”
“找不到事情做,不知道要干什么活的人找縣令。”
“以前受了委屈的,被前面的縣令害了的人,縣衙門在過幾天的到家看的時候,偷偷和官員說。”
“我是新縣令,我背后的靠山大,宰輔都跟我一起喝過酒。”
“我們帶著羽林飛騎過來,羽林飛騎殺人別人管不了,只能陛下管。”
“我們李家莊子的官員見過陛下幾年,陛下還拍過我們的肩膀呢。”
有人念勸民書,勸百姓放心,叫百姓知道自己有多厲害。
除了拍肩膀的情況之外,其他的他們沒說錯,比如跟宰輔一起吃飯,還有見過李隆基。
見的已經不是幾面了,想見基本上天天能見。
李豐說得大部分都是實話,哪怕說讓陛下拍肩膀,他要是提這個要求,李隆基真能拍一拍他的肩膀,摸摸腦袋也行。
他比較實際,不像一些宗教吹牛逼。
比如某某高僧,跟你們說,他那天走在路上,就突然遇到了龍卷風,當時……他跌坐在地,默念什么經,風不可近身。
就這么吹,沒有視頻,你就聽著,不能說不對。
你要說這不可能,這個教宣傳的就告訴你了。
如果錯了,那也是高僧來承擔,你不可以說,你說就是你的不對,你要承擔這個業。
這種情況就出現在法制的李易的那個時候的國家,很有意思。
現在的大唐,百姓更容易被忽悠。
李豐不忽悠,來實際的,你們有什么問題,找我,我給你們處理。
“我家的好幾只雞被黃皮子給吃了,好幾年,年年吃,我報官沒有用,你們管不管?”
有人聽人念完,大聲嚷嚷。
“管!”李豐就站在旁邊,拿個本夾子,他不走官僚程序。
比如說先找誰,然后回去等消息,立案,在由你提供證據,之后如何如何。
所有的過程都繞過,這里就是一個小縣,扯那么多程序是真的為了維護法制?
教條化的程序正義,本身就是問題,因為執行的是人。
程序化的初衷是為了不使人受到傷害,是不叫執法的人針對人的時候出現問題。
但很多時候,卻被拿來當成針對所有事情,包括與人犯罪無關的情況。
執法的人不知道嗎?當然知道。
為什么不去主動呢?呵呵!有額外的好處嗎?
沒有的話,我憑什么幫你?萬一出事了,有人拿這個說事兒,我就倒霉了。
李豐不怕,除了東主,無人可以收拾他,他是李家莊子的奴隸。
“四天前就有一只雞被黃皮子給叼了,怎么辦?”
這個人身體在微微顫抖,害怕,面對官員了。
“去十個人,幫他把黃皮子一家找到,遇到小的別殺,養著,回去給東主。
成年的殺了,皮看看能賣多少錢,給他家補償,要看窩里有沒有痕跡。”
李豐看向羽林飛騎,十個人站出來。
“明府,我家在山上住,現在那里快要塌了,我家都跑到別處,可是房子在,我們沒房子,你管不管?”
另有人說出自己家的情況,房子之前挺好,后來雨水一沖,下面山坡出問題,房子顯然不能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