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人拽大冰車在冰上前進,冰車上面放麻袋,麻袋中有土。
兩岸都站了人,羽林飛騎的人把自己的望遠鏡借給吐蕃部族的人。
“這就是望遠鏡,果然能夠看到很遠,看對岸的人可以看清楚臉。”
“咱們以前跟拿望遠鏡的人打,吃大虧啊。”
“兩個水晶片,一個筒一邊一個。”
“透明琉璃看著也行,不知道好不好仿制。”
“別想了,聽說金城公主那里有,他們吐蕃的贊普和大論,怎么可能不琢磨。”
部族的人傳看著望遠鏡討論,稱呼改變,說他們吐蕃。
十個人繼續前進,穿釘子鞋,拖冰車,其實很容易,前提是冰面要相對平整。
李易那時在八十年代以前,東北趕集的人就喜歡地上有雪。
拽一個冰車把家里的東西送去賣,或者從市集上拖東西回來。
要是冬捕,更需要冰車,馬拉的大爬犁。
好的爬犁像個小房子,兩匹馬,或者麋鹿來拉。
冰上的人吭哧吭哧走著,一刻鐘的時候走到河中間,岸上的人緊張起來。
一般情況下岸邊最不容易結冰,有土,溫度會傳遞,河中間主要擔心出現空洞。
又是一刻鐘,人和冰車成功抵達對岸,那邊的人歡呼起來,緊跟著這邊的人也叫喊。
“能走了,冬天兩岸運輸東西直接上冰。”
“等再下一場大雪,從其他地方過來的物資一樣選擇在冰面上走。”
“冬天好過了,不會出現餓死人的情況。”
部族們比唐軍們還期待輜重輸送渠道流暢,他們今年冬天就等著通過交換和工作,拿到足夠吃的糧食。
“快,把好消息告訴給其他地方,下游尋找各個水流湍急的位置觀察冰層。”郭知運下令。
以前即便在河西節度使,冬天都煩下雪,雪一下,路不好走。
如今有了新的交通工具,下雪更好。
“估計所有下雪的地方俱會制造雪橇來運輸,冬天,或許會給戰爭制造好時機。”
張孝嵩發表自己的看法,河西那里會用雪橇、突厥、突騎施會用,吐蕃更不用說。
“馬承受不住,除非他們有足夠多的精料。”張忠亮從補給上否定。
在冬季的大雪天中,牲畜能夠減少運動,養活已經不錯了。
指望馬帶著大量的草料在雪地上長途奔跑,草料需要有谷子,只喂干草不行。
條件好的還要喂炒豆子或豆餅,麥麩、鹽。
馬匹在外面奔跑,吃不好的話,上哪有戰斗力?
“咱們的馬每天要吃掉很多食物,前方不打仗,是否應調回去一部分馬,在后面養?”
王君葵怕后方支撐不了,一天一匹軍馬連精料帶草料,可以吃下去十五六斤的食物。
草倒是好說,之前割了打成捆,堆得跟一座座山似的。
精料就是糧食,給馬吃的給人一樣能吃。
不跑出去執行任務的戰馬一天喂五六斤精料,參加巡邏和打獵的馬,一天七八斤精料。
不喂保證掉膘,馬即便不出去,還得在馬廄周圍溜達著跑一跑,總不鍛煉可不行。
秦離聽幾個人說話,插一句:“讓戰馬拉車運輸,安排吧。我再寫封信回去問問那邊能否供應得上?”
……
“問出什么了么?”船上,李易等人吃完飯,三個女子被送回去,還送了她們一套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