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縣的東邊是華陰縣,華州的州府治所所在。
說是不停留的隊伍中午趕到地方,百姓已經準備妥當。
大家只能吃一頓,吃完了匆匆離開。
陪李易吃飯,又拿到禮物的百姓們高興了。
他們繼續冒雪干活,華陰有漕渠,冬天結冰,商隊拉著雪橇從冰上走。
水位不夠高,雪橇在渠里跑還行,到某一個地方需要上岸。
當地的百姓便有錢賺,他們把雪堆成坡,放繩子。
雪橇和牲畜要上來,大家用絞盤拽,像轆轤那個東西。
貨物越沉,要價越高。
商人想不用百姓拽,可以自己找另外的地方鋪出坡,反正不能用人家鋪好的坡。
最近一段日子沒下雪,百姓只能提水澆冰,修出來冰面。
好不容易下場雪,趕緊把坡都修出來,等著賺錢呢,跟碼頭的搬運工一樣。
收費不是很高,商人們即便自己有隊伍,依舊選擇雇傭當地的百姓拉上去。
有的商品在當地就賣,同時再收一點東西,等到長安,把收來的東西賣掉,雇傭百姓搬運的錢就賺回來了。
聰明的商人都如此操作,如不讓百姓賺錢,有貨物臨時在本地過夜,出什么事情,百姓不幫忙。
走水了、下大雪給埋了、路上翻車了,百姓看著,給錢也不幫,因為之前沒雇傭。
商人更擔心百姓主動使壞,因為省一點搬運費,不值得。
李易的隊伍不下漕渠,漕渠下面沒有驛站,到驛站想停留,還得上去,太費勁。
“以后的史書該怎么記載我?頭一次把雪橇發揮到現在這種地步。”
李易知道歷史上除了后期的東北地區,和內蒙古一部分地區大量使用雪橇,別的地方對雪橇的應用少。
現在只要有冰雪的地方,商人們保證采用雪橇。
原本應該清理雪的路面,大家都保護好,沒有雪的時候澆水。
一般驛站找人澆水,給錢。
驛卒跑腿送信,一律用滑雪板。
京兆府水網的冰面上,還有人用冰車運東西,其他縣的人來長安購物,滑冰車來,再滑回去。
雪太厚,就等著雪橇多跑幾趟,把雪給磨掉,露出冰面,或把雪壓實了,自己也換上雪橇一樣的冰車劃。
“這不是那個之前跟咱們一起走的人群么?他們走得太慢了,正好,再帶上。”
永穆公主隔著車窗向外看,發現有幾個熟面孔。
先前停留后,這些百姓繼續前進,他們要趕時間。
結果走的速度比不上牲畜的速度,又被追上。
趕路的人同樣驚喜,太好啦,趕緊招手,再帶我們一程,下雪趕路不舒服。
羽林飛騎幫忙安排,百姓坐上,紛紛松口氣,不擔心了。
尤其是晚上,不需要著急趕到下一個驛站,李家莊子的隊伍停在哪里,就跟著休息在何處。
天黑的時候,隊伍向前趕了趕,到前面的驛站。
后勤人員開始制作飯菜,驛站的人什么都不用管。
原本在驛站里休息的人跑出來,不跟驛站吃飯了,去找李家莊子的隊伍,省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