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備留著,裝游艇上,到了其他地方,贈送草簾子給當地人。”李易可舍不得把設備放到島子上。
電動的,不是人力,難道還給改一下?
草簾子有了,工匠用木頭制作架子,李易又弄出來一個破木機,嘎嘎嘎切板子。
木頭工匠開始鑿榫卯,往上一裝,最后把草簾子鋪上去。
一個有著三角頂,高兩米,面積二十五平方米的石頭房子建好。
原著民們看傻了,不長時間,居然給蓋了個大房子,那個編草的是什么東西,還有割木頭的。
永穆公主心疼李易的壽命:“李郎,破木機也有用?”
“咱去的地方就木頭多,好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樹,幾十年的也行,正好在那里蓋木頭房子當往后的據點。
下一個要去的島子木頭也多,總下雨,屬于倭國。
倭國跟咱們大唐學,咱們不是有京畿道、河南道、江南道、山南道等地方嘛!
倭國也有,什么東海道、南海道、西海道。
那個島子屬于西海道的大隅國,比州刺史的權利還大。
但島子人少,誰愿意住在整天下雨的地方,對不?”
李易說下一個位置,需要開半天船,屋久島。
這個地方有意思,總下雨,查它的天氣預報,會發現,雨、雨、晴轉陣雨、雨、雨、雨、晴、雨、雨……
李易挺佩服能在這種天氣下活著的人,不一般啊。
梅雨時節算啥呀,就那么幾個月,熬過去即可。
屋久島可不是,一年四季不停地下雨。
現在的屋久島可沒多少倭國人,承受不住。
正如北海道也不算是倭國的一樣,哪個想在寒冷的地方生活?
沒有空調、沒有暖氣、沒有火炕。
李易承認,自己不想過那樣的日子,他到了那等環境,保證要改造。
像契丹、奚族、渤海國,不盤個火炕,能活嗎?
如是想著,李易來到震驚狀態下的六個小頭頭旁邊:“按照這個方法蓋房子,多嘗試,以后為大家提供其他東西。”
李易知道房子少什么,灶臺和炕。
島子早上的溫度還是低,十來度,中午的時候能到二十多度。
反正都要燒火,連個炕。
火炕早就有,只是技術不行。
尤其是沒有專門的煙道,容易一氧化碳中毒。
有煙道的遇到天氣不好時,倒煙,一樣中毒。
即便現在大唐京兆府的百姓家家盤炕,依舊是炕頭熱而炕稍冷。
鋪的竹席子或葦子席子,炕頭的位置的席子經常承受高穩,顏色較深,甚至有焦黃色與黑色。
有人家會用線和布把經常受高溫而脆的席子的位置補一補、包一包。
至于為什么不換個新席子,錢啊。
一個炕席反正干一天活兒賺不出來,能省則省,實在不行了,再換,或者把炕頭和炕稍的席子調個位置。
這便是生活,沒有那么多的浪漫。
小頭頭們就沒想過其他的,他們眼中充滿了堅定的神色。
知道怎么造了,親眼看到的,感覺不難。
拿石頭堆一堆,抹上泥,最后編草席、搭木頭架子,沒有破木頭的東西,可以厚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