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拿到土豆,我給你們炸薯條,制作番茄醬和椒鹽,拿葵花籽或下一個地方的花生榨油。”
李易沒有棕櫚油,還不想用豆油,這里有葵花籽,下一站秘魯,據說有花生,去瞧瞧。
“什么味道的?”永穆公主想像不出來。
“炸山藥條差不多,炸淀粉制作的粉條,等大家生活好一點,海邊交通便利,咱們制作蝦片、蝦條。”
李易還有很多東西能夠‘發明’出來,薯條這東西,百姓不吃也行,吃土豆唄,烤土豆片也挺好吃。
先用來賺有錢人的錢,百姓們吃另一種,淀粉制作的蝦條,味道同樣不錯。
永穆公主眼睛看向遠處:“不曉得大唐還需要多少錢?”
以前她認為百姓一天兩頓飯,偶爾吃一頓肉,已經屬于盛世。
沒有造反的,受了饑荒開常平倉。
如今她想像大唐百姓過的日子跟李家莊子一樣,頓頓有肉、穿舒適的衣服、住寬敞明亮的房子、每家有馬或牛。
所有人皆識字,生病了有人給醫。
“不在于多少錢,控制貧富差距最重要,如土地兼并。
一部分人通過自己的勤勞和聰明賺到了錢,另一部分人不夠聰明,又有些懶惰,就錢少。
更有的因災害與疾病變得貧窮,吃不上飯了。
按照叢林法則,不行的應該被淘汰掉;按照社會穩定,要給予一些貧窮的人一定的幫助。”
李易不說需要多少錢,多少錢都不夠,關鍵在于分配。
錢作為介質,歸根到底為資源分配。
從生存資源到生活資源,人的**無止境,差距終究會有。
“像咱們吃肉,給百姓喝口湯?”小蘭提具體的事情,李家莊子興起的,免費的湯。
“水要燒開了喝,減少生病的概率。”李易始終提倡讓百姓盡量別喝河里的涼水。
井水,大部分還相對干凈。
別處李易無法統計,至少現在的京兆府百姓生病的少。
拉肚子的少、夏天中暑的基本沒有、因細菌進到胃腸引起炎癥的也找不到太多。
李易知道自己國家喝開水的歷史,幾十年而已。
主要條件問題,大唐不可能家家有暖水瓶,渴了找不到涼開水或熱水,難道忍著?
外面有免費的,出來喝,包括村頭的富貴人家幫忙燒的水或湯。
這個耗費資源的行動不僅僅讓生病的人變少,更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百姓對大唐皇權更加擁護,京兆府的人對其他地方的人有種優越感。
“他們就不喝開水。”永穆公主看土著們,尤其是孩子,想著人家保證有許多生病的。
小丫頭成了孩子王,拿著冰糖給小伙伴們發。
她其實有李易專門制作的波板糖,她舍不得給別人,就拿冰糖糊弄。
見到小丫頭發冰糖,永穆公主想到個好吃的:“李郎,咱游艇上我見你帶了爆大米花和嘣黃豆的鍋爐,給他們爆大米花吃吧。”
李易一拍腦門:“忘了,我帶鍋爐不是用來嘣大米花的,趕緊的,要苞米,別太濕了,拿鍋爐。”
一刻鐘之后,李易搬個小板凳,坐在那里搖鍋爐,配套的東西已經擺好。
鍋爐的前面不準有人呆著,以免頭飛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