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報啦,賣報啦!”賣報的報童一早起來踏著滑板車叫賣,滑板車前面有個筐,里面裝報紙。
還有的騎自行車送報,不管哪一種,到早上八點之后,就全跑到學堂上課。
擦鞋的孩子也沒有了,晚上學堂放學,才能見到他們的身影,或者是旬日。
孩子們學習非常努力,他們不僅僅在學知識,還有額外的負擔,為家里賺錢。
富貴人家的子弟無所謂,尋常家庭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子,不能在學習上賺錢,就會被帶回家干活。
鄰里之間,別人家的孩子早上去上學,晚上下學,給家里拿到‘獎學金’。
自己由于不好好學習,干活賺的沒有獎學金多,一樣挨累,學習比這個累?關鍵抬不起頭。
賣報和擦鞋的孩子賺兩份錢,他們知道賺錢的辛苦,能夠學習,還賺錢,他們比富貴人家的孩子拼。
正常吃晚飯不應該吃太多,他們晚飯在學堂會使勁吃,吃完了擦鞋,等沒有人擦鞋,在‘路燈’下繼續學習。
一般他們選擇在朱雀門前面的空地上看書,這里的燈最亮,皇城之下。
要么乘免費的公交車,到城南李家莊子一條街,那邊一樣亮。
還有家庭條件不夠好的學子,他們跟著看書,有小朋友有啥問題不會,隨時請教。
甚至有學子晚上開班給孩子講課,免費,溫故而知新。
另外讓別人看看,自己德行好。
如今趕考的學子們都明白了,背誦的東西,其實并不重要,時務策報紙上有。
想要當官,必須熟悉民生,欲被看重,德行第一。
不會的知識可以學,德行不好,不要你,考上科舉也給你安排個閑職,不,是讓你等著被分配,等吧!
“小易,那天朝會上,老夫可是第一個站出來支持你的,把趙常奴給收拾下去。”
吃過早飯,李易準備帶護士和徒弟拿死囚練手時,畢構不去莊子里的政事堂,跑來找他。
“老畢,人情你要這么用?”李易疑惑地瞅著畢構。
“什么人情?老夫過來隨便問問,面條屬于第三產業,戶部在做,利潤越來越小。”畢構愣一下,隨即說戶部。
一提戶部,屬于官方事,跟個人的人情無關,除非他把這個人情用在官面上。
“利潤整體小還是利潤比小?利潤比小在于成本沒有降下去,整體利潤少,是銷售量的問題。”
李易伸出兩個指頭,利潤說白了很簡單。
“都有,成本居然比長孫昕的還高,他一個外戚,以前傻乎乎的,都賣面條,他成本比戶部低。”
畢構說起此事顯得好難過,他不與李家莊子比,比一個外戚竟然還差。
“因為啥呀?”李易不信畢構不調查。
“他有產業關聯,他不止賣面條,他還賣黑面包和蛋糕,蛋糕放了蜂蜜和糖,干了以后,可以很長時間不壞,跟曬干的饅頭似的。”
畢構確實知道原因了,長孫昕在搭配銷售,看著一套東西便宜,實際上面條的利潤比高。
即用其他的東西輔助面條銷售,其他的東西又沒有一個準確的價值定位,面條價格差不多。
“他的四個幕僚厲害呀!就差成立子公司,然后分拆上市了哈!戶部學呀!”李易發現有趣的事情。
對于其他人來講,長孫昕的操作完美,而且令人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