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不想睡覺的人其樂融融地坐在一起,李易用大鍋煮用船運來的海州那里的海螺。
他不想讓大家吃辣的,影響年歲大的人睡眠質量。
火車一直在長安與洛陽之間跑,送東西和乘客,不去海州。
海州有船,在船上養著海螺過來,還有白蛤蜊。
海邊的百姓有李易制作的簡易玻璃水鏡,撈淺海的海鮮比較方便。
報紙上寫了,不準潛太深,超過三丈潛多了會生病。
十米一個大氣壓嘛!總在那個位置,多承受一個氣壓,得潛水病、減壓病概率就增加一大截。
別人說這樣的話,海邊百姓知道一樣要下去,為了多賺錢。
報紙上寫,百姓聽話,李東主說不好,咱們得懂事兒。
海州漁民撈上來,商人用船運,拿海水養著,順便讓海螺、白蛤蜊吐泥沙。
像家里養豬,趕去賣的時候一樣,都是餓著,豬餓得直叫喚,賣豬的人不喂。
喂了食兒會增加重量,坑人不行啊!
在船上換海水,吐完沙子,別人愿意買,買完回家吃著方便。
耍小心思耍一次、兩次別人被騙認了,再耍,大家都不買。
鄰里之間、同行業之間傳,一傳十、十傳百。
“活海螺想是價錢不菲?”畢構見李易主動拿出辦法,用牙簽把海螺肉取出來看。
“十稅一,按照個頭大小賣,死了的一大堆賣兩三錢,給別人拿去摳出來剁碎喂雞鴨。”
李易不曉得具體價錢,價格有浮動,一天不同時間段價格都有變化。
海螺用海水養著送過來,越養越瘦。
海州到洛陽水路轉水路,十多天才能抵達,價格高。
渤海灣有海螺,能夠直接走黃河到洛陽,不過渤海灣的海軍多,他們有錢。
上次沒出海的海軍跟出海的海軍一同建窯,燒大陶罐子,能裝三十四斤水的陶罐。
海鮮他們捕出來做成罐頭,裝陶罐里密封,像保存酒那樣。
或者用樹枝編小簍,用油紙一層層糊,同樣裝海鮮罐頭。
加上各種海鮮干,用船運到壺口瀑布,在那里賣。
冬天他們從渤海出發,到海州等火車,船歸大唐,他們自己操控,節省船錢,全是自己人。
海軍賣東西交的稅入戶部單獨的賬,到時候戶部撥款造船。
“雞鴨吃死去的海螺生病否?”劉幽求問,他在回憶自己當杭州刺史時的情形。
杭州挨著海,他卻不知道雞鴨怎么吃海鮮,上任時間過短。
“剁碎放在那里,不與其他食物攪拌,雞鴨自己知道能不能吃。”
李易知道百姓怎么喂雞鴨鵝,往那一扔,讓家禽自己選擇。
“此法倒是好用。”劉幽求覺得有道理。
“十余萬人同去采松子,隊伍浩蕩,怕松子不夠采。”
李日知吃松子他會,采的話他不懂。
“老夫知道,一棵樹上能取上萬粒松子,那里松林繁茂,往年無人采,今年當有大豐收。”
姚崇解答問題,他后來學習很勤奮,吃個松子和榛子、栗子,要弄明白。
說完他看李易,李易猶豫著點下頭。
李易沒去過大唐時候的那邊,天兵軍與骨利干部要去的地方并非東北黑龍江。
他們在他那時的內蒙古和蒙古國東邊,還沒遇到小冰河時期,人為砍伐、放火燒的戰亂也未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