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有大片的紅松林,描述是廣闊無垠。
這上哪判斷有多少樹?站在地上看松林,怎看出來廣闊的?熱氣球上又能看多遠?
“剛柔,一去幾百里,人吃馬嚼,應送蒸汽機到松林邊,剝出松子帶回。”
張九齡看變瘦的海螺,想到運輸問題。
“嗯!”李易使勁點頭:“先采,在當地找地方晾曬,至少十臺蒸汽機,一天能打多少噸?”
李易盤算,林子究竟能打出來多少松子?
“就十臺,往后作其他用途,給馬、羊制作顆粒飼料。
帶上轱轆,以車的形式過去,趕上下大雪,動力輪在防滑鏈,非動力輪下面裝雪橇,如馬車一般。
容易出問題的地方帶上備用零件,莊子出工匠跟隨。”
李易改變計劃,開車去,別只把蒸汽機帶去。
“易弟,雪地和松軟的地,車轱轆不好走,防滑鏈是……”
李隆基剛才在聽,他想到個問題。
“轱轆上額外套個鏈子,增加摩擦力,在冰面、雪地、松軟的地方相對好用。
等搬到山上住時,我琢磨下履帶,一節一節拼起來的。
將來不管蒸汽機動力,還是內燃機,皆需要履帶。
我得好好學學機械傳動學,以前怎么沒想到有一天需要用呢?”
李易遺憾,沒有老師教,只能自己看圖紙和書。
“打仗時好用,李大夫辛苦。”
蘇颋看到過蒸汽機車,這玩意兒放到戰場上,別人打不動。
“打仗用不上,費盡,壞了誰維修?最實用的地方在于耕田,找平原地區。”
李易搖頭,不往戰場上送,有騎兵要啥坦克?
將來的戰場在天竺和大食人所在,不硬闖沙漠,騎兵足夠。
“咱大唐將來一律輕騎兵,不給馬匹披甲。
打仗用火器,只要跑得快,敵人追不上,咱們便放風箏。
還有土地雷,埋上等著敵人碰,一碰便爆炸。”
李易說著嘴角露出笑容,他想到了河北的地道戰和山東的地雷戰。
當時的地雷現在他就能造,等需要的時候,給軍隊帶上。
土地雷時間一長,便失去作用,不擔心戰后清理的問題。
“正是!”李隆基想著,確定輕騎比重騎好,馬負重低,跑得快。
到時候連陌刀兵都不用,太過笨重,不與敵人拼陣地。
“明天起,招工匠,先把消息放出去,叫周圍遠近的工匠了解情況。
等搬完家,在山上進行測謊,合格的留下,不合格的給禮物。
不止工匠本身,他們的家人一樣得測試,避免有人關鍵時刻拖后腿。”
李隆基又接著說,把事情考慮詳細。
“此番欲招多少人?”畢構關心,李家莊子工匠多,出的好東西跟著增加。
所有的東西不是提高軍隊實力,便是提高生產力。
即使制作出來漂亮的煤油燈、暖水瓶,它一樣增加財政收入。
哪怕以悅婦人的奇技淫巧,難道不是錢?比如聞恬蘭香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