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車一個時辰還沒有,找不到你,問小機器人,才來瞧瞧。”
李隆基擺手,他年輕,體力和精力充沛。
“說正事兒。”李易回應。
“正事兒便是培養更多的采藥人,京兆府、河南府,學醫的學徒最適合。
他們跟隨獵戶進山,聽獵戶的話,不可自作主張。
生存安全為主,采藥為輔,不準喧賓奪主,更不準本末倒置。
如懸崖邊上的藥,獵戶說不能采,采藥人則不可去。”
李易想到聯合,采藥人野外生存能力強,針對野獸的本事比不得獵人。
雙方合作,獵戶學習草藥知識,采藥人熟悉狩獵本領。
不存在行業沖擊問題,行業沖擊只有在供大于求的時候才出現。
獵人采多少藥材和采藥人打多少獵物,社會全能輕松消化掉,哪來的沖擊?
“正該如此,與為兄去那邊走走。”
李隆基認可了,他指向山泉岸邊,有別的話要說。
“成!大家看看獵人小屋還需要什么,別考慮成本。”
李易說一句,與李隆基向那里走去。
“易弟,大唐太穩定了,我心中不踏實。”李隆基看著泉水說。
“好戰必亡,忘戰必危。不管是一個人,還是一個國家,皆如是。
其實危機一直在,只不過京兆府與河南府沒問題,你又不出去。
你現在考慮戰爭沒有了,只是暫時的,我在積蓄力量,到時候你就知道需要投入多少資金了。
明年海上貿易開始,利益爭奪,希望咱們的將士不要有傷亡。”
李易理解李隆基的心思,吐蕃、后突厥、奚族、契丹、渤海、突騎施,都被控制住。
習慣了戰爭壓力的存在,突然沒了,感覺空虛和不踏實。
必須找個敵人才行,哪怕是假象的。
最好的例子就是他那時的‘背約’,背約就是總以各種借口和理由違背合約的意思。
那些國家找個對抗的國家,這樣才能活下去。
有時候不好找,就自己內斗,互相坑。
大唐從李淵建國時候開始,一直打,與外族的征戰不休。
現在別人打不動大唐,包括李隆基在內,朝堂上的人不適應了。
其實屬于假象,大唐的百姓日子還沒達到全面脫貧呢!
只考慮外部不行,內部更重要。
“哦~~”李隆基恍然,沒錯,朕確實這樣,是朕的錯。
他低頭看山泉形成的小溪水:“誰中有魚?”
“有啊,水至清則無魚,但水不可能至清,無魚之水不是清,乃有毒。
比如說含鹽量太高的湖泊,屬于氯化鈉多,周圍寸草不生,水中無活物。
水中有小魚,從下游游上來的,泉水里面沒有。
因為這個泉水屬于山上的滲泉,檢測過了,都附和飲用標準。”
李易知道自然界中的水不可能至清,沒有生物代表不清。
“是啊,水不能至清,至清則有毒!那么行政能至清嗎?”
李隆基找由頭問政,他的問題屬于哲學范疇之內的。
“不左不右也不中間。”李易回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