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工廠規模,多找人手干活,明年這個時候讓大唐百姓全用上火柴。”
李易考慮投資實業,修路的錢夠用,已經計提了。
“夠用?為兄手上……”李隆基不知道工廠需要花多少錢,他錢多。
他自己的錢多他高興,寺觀的錢多他看著眼熱。
李易搖搖頭:“用不完,剩下的錢,拿出一大半送到鄂州等州府,叫派去的莊戶們照著花。”
李易提到另一個地方,洞庭湖一大片。
莊戶派出去一堆,在當地收地、找人干活、養殖。
投資到哪里,哪里的百姓生活狀況就好。
要是一大堆投資到一個地方,當地的百姓生活不見改變,說明投資失敗。
如果百姓不但未賺到錢,反而因環境污染生病,說明投資……
“他們的錢留著干什么用?”蘇颋想到個問題。
寺觀的僧道攢下很多錢,他們難道喜歡看著值錢的東西,還有兌換券?
李易給出答案:“為了應對自然災害和兵災,當兵打來之前,提前跑路,帶上東西。
賬冊中有糧食,自然災害時,他們施粥,同時再買糧。
不施粥,怕快要餓死的百姓搶,拿出來一部分,百姓會擁護。”
“現在呢?分給你一半,他們還敢留下另一半?咱們知道他們有多少錢了。”
蘇颋跟著又問,以前沒人查,以為寺廟中的錢財不多。
如今即便有二十萬緡的寺,分李易十萬緡,剩十萬緡。
李易想想,不確定道:“應該能給佛上金裝,或到其他的地方買地修建寺觀。”
“唉!”蘇颋嘆氣。
“寫到報紙上,叫百姓知道。”李易隨意般地說一句。
“百姓會搶?”張九齡想到先前百姓搶東西的情況。
“派人保護,不準搶,搶別人的東西犯法。”
李易義正詞嚴道,之前搶他可沒說這話。
李隆基指頭在賬本上點點:“許多錢財和東西,其實是賞賜給他們的。”
他提供一個對方的資金來源,皇帝給,有的皇帝看佛教好,給佛教,有的皇帝認為道教不錯,給道教。
反正總歸有一個不錯的,利用他們的宣傳治理天下。
包括儒教,同樣賞賜。
“報紙上若寫,河南府和京兆府的寺觀要施粥了。”
姚崇考慮到別人的應對,京兆府的跑不了。
河南府的多,百姓會認為京兆府的少?
李易點點頭:“差不多,東西先都拿過來,我挑一挑,分一半的話……剩下不值錢的還他們,
珍珠、珊瑚、玉石、金剛石、玳瑁、綢緞,天珠我也不要。
金銀銅錢這三樣,折算成兌換券給他們,不叫他們吃虧。”
“裝幾箱子給他們?”畢構想到兌換券的數量。
“不,印大面值的,一千緡一張,方便攜帶。”李易搖頭,他幫僧道們著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