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雪簌簌落下,看久了有些單調。
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出現,為這樣的景色增添了色彩。
大的孩子們奔跑著,抓起一把雪,稍微握一握便丟出去。
小的孩子著急地跟在后面,小短腿不是向前埋,而是往上抬再朝前落下。
兩三歲的孩子,一個不小心就滾到雪地上,努力地翻身,想爬起來時偏偏衣服成了最大的阻礙。
他們穿得厚,跟個球似的,小胳膊小腿動著,就是起不來。
已經跑到前面的大孩子轉身跑回來,抱小的,又跑到前面,小的再次摔倒,如是往復。
“呵呵呵……”李易忍不住笑。
下大雪的時刻,若沒有寶寶們在雪地上打滾,似乎就少了些什么。
換個說法:這雪是不完整的,沒有靈魂。
李成器面帶笑容喝口湯:“湯涼了,換掉,告訴外面,找地方堆大雪人。”
有人立即跑去推車,順便告訴其他人堆雪人。
車推回來,拿起細孔的竹笊籬罩住羊湯碗的碗口,一倒,湯和一些調料出去。
放下碗,舀帶油的熱羊湯重新倒上,再放一把蔥花和香菜。
李易的也是如此,他自己伸手又抓一大把蔥花:“倒掉的湯煮豬食放,別直接倒進豬食槽子里。”
“是!”推車的人回應,其實一直都如此,但他不能跟李易說:一直都是這樣。
說出來就表示你說的話多余,你不告訴我,我也這么做。
“兄長治下有方。”李易大聲說。
這就是給回應的人一個稱贊,推車的是李成器的人,剛才李成器喊的話。
“賞!”李成器高興。
“些縣公,謝東主。”李成器的人高興了,稱呼他為縣公,他不就是這個官職跟李易接觸嘛!
賞這個一般看經濟實力,平時都是百錢,宋王說賞,一緡。
有規矩的,除非對方單獨說賞多少。
像梨園表演節目,李隆基喊一聲賞和王皇后喊一聲賞,價錢不同。
而梨園之外,如平康坊表演節目,看舞臺和哪個曲的。
北曲的有人喊賞,小的舞臺一般就是百錢,北曲百錢打底,中曲三百錢打底,南曲以前是一匹絹帛,五百五十錢。
說‘再賞’,同樣的額度,說‘加賞’翻倍。
有專門負責吆喝的人,誰誰誰賞。
這樣面子上都過得去,避免雙方的尷尬,除非李隆基說‘賞百緡’。
李易時候大家理解起來費盡,就以東西替代。
某某桌送花、某某桌送酒、某某桌玩偶……
一般送酒的價錢最高,因為你送對方就得喝,不喝拿不到錢。
也有的酒貴,喝了酒按照瓶子算錢。
故此那樣臺上的演員表演之前是空腹,為了吐酒,吃了東西就不能吐。
吐酒不是一玩腰哇哇吐,吐臺上了?
有技術的演員會在喝的時候使勁搖瓶子,喝下去之后向上吐,吐出來的是沫子,看上去很漂亮。
都是生活的艱難,賺那份錢,就得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