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大家都喜歡當官,以前的時候承受的風險小,直到后來,也不容易了,有政敵呀!他們會使壞,放到網上去。
網絡上就更好玩了,送飛機的、送火箭的、送航空母艦的、送核彈的???
“都辛苦了,大家全有份兒。”李易給湯里加調料。
“謝東主。”其他李成器的人道謝,包括還沒走遠的推車的人,他可以得雙份兒。
實際上他得到的更多,其他人要感激他,但不能給他錢。
平時有什么臟活累活的叫他休息,其他人干。
“穿得厚不怕摔倒,錢財多不憂戰事。果然,戰爭乃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余。”
畢構看了一眼打賞的情況,心卻依舊在外面玩耍的孩童身上。
順著這個,他說國家戰爭,如當下。
“以戰養戰不可久,以技養國也不可久,技術隨著歲月流逝,終歸別人會擁有。”
“趁著別人還未擁有,包括一些宗教的影響不夠穩定,咱們大唐要努力。”
“不是大唐的地方,他們學到了一些技術,咱們感覺虧了。”
“咱把他們變成大唐的,不但不覺得虧,還要多送技術。”
李易結合他那時候的情況,信仰最重要。
二戰之后,人家那個北美的國家就明白了,包括老毛的國家。
他們聯合起來打擊李易那時的民族信仰,貶低他國家的中醫,但倭國和棒子國學到的他國家古代的醫學則不貶低。
一些他的國人就信了,沖擊民族信仰的威力很大。
可惜,那些國家的策略是對,卻不夠了解李易國家的民族信仰強到什么程度。
而且他那時的政權也明白過來了,不能再破什么舊了。
因為破掉的不是舊,是自己的民族信仰。
于是在課本中就體現出來,論語,并增加詩詞的內容。
孩子們接受教育,讀詩詞的時候可不是什么十四行詩那樣藝術的問題,詩詞中包含了文明傳承,太優美了。
他們不知道中華文明是怎么活下來的,以為侵略和占領、統治就行。
五代十國的時候亂了,然后亡國之君寫: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元朝的時候統治了,于是: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清朝的時候也統治了,才有: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之后百年過去,這個種族居然又一次興起了古文風,好像怎么打都打不下去。
于是急了,這個民族為什么呢?咋就整不服他?
那么怎么辦?盯住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省份攻擊。
目的在于讓其他地方的人一同攻擊這個省份,可惜,其他省份的人偏偏不是那么想滴。
凡是你攻擊的,我就支持。
大家說好了的,五十六個民族,守望相助、不離不棄。
這考驗的已經不是友誼了,是有人想挖咱們的根基。
李易對這方面特別了解,所以想要趁別人沒有把信仰傳過去的時候,先讓中華文明的信仰過去。
越早越好,不然將來就是北美那個國家向外輸出民主時的樣子,處處受阻。
像棒子國都捉急地玩文化輸出,可惜它們給別的國家弄出來一套基于棒子國語言體系的新文字,對方就是官方看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