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若穎對秦喻表示致謝,但是卻對他的提議婉拒了:“謝謝秦哥,我已經不準備考了。”
“為什么?你不是一直都想報考藝術院校么?”秦喻很詫異的問道。
“因為家里出了點事,需要用錢。”包若穎面露難色道。
秦喻問道:“出什么事了?需要多少?我來借給你點。”
“謝謝秦哥。”包若穎感激道,但還是婉拒了:“俗話說救急不救窮,我們家出了些變故,以后需要我來幫忙支撐這個家。”
包若穎的家是廊坊郊區農村,父母都是農民,下面還有一個讀高中的弟弟。家庭主要收入是靠父親幫人打井,雖然不是大富大貴,也能衣食無憂。
春節期間,包若穎剛剛趕到橫店,就接到弟弟的電話,父親參加應酬時,喝酒過量,突發腦梗。雖然搶救及時,但還是遺留下輕微的失語和中風現象。盡管目前已經出院在家里休養,但是以后打井的工作怕是無法繼續。而且后續還需要長期服用抗血脂、疏通血管以及治療腦梗后遺癥的藥物,否則再次復發將會更麻煩。
在父親病床前,包若穎仿佛一夜之間長大了,跟母親商議以后,留他們在家照顧父親,自己又跑到橫店打工,而將自己的藝校夢埋藏在了內心深處。
她們家里現在是少了父親這個頂梁柱,光靠母親操持的那幾畝地,完全無法支撐父親的醫藥費、上高中的弟弟的學費以及自己讀藝術院校的支出。所以身為長女的包若穎選擇放棄藝考,繼續來到橫店做群演,她要掙錢,她要扛起這個家。
對于包若穎的情況秦喻雖然感覺惋惜,但是并沒有太過于伸手幫忙。因為他從包若穎的眼神里看出來這個女孩自己的堅持。她需要的不是別人的憐憫,而是一種平等的尊重。
包若穎說的對,救急不救窮。
秦喻也經歷過這個階段,懂得她內心的感受。當初秦明自殺身亡以后,不論是王霏還是曾天樹都提起過要資助他學習,讓他只要好好學習就行,不用為生計而操心。但是被秦喻拒絕了,他就連秦漢江和秦勝利等親人的資助也沒有接受。
每個人都有自己選擇要走的道路,只有靠自己雙手掙取自己想要的生活才是真正人生。
選擇依靠自己,秦喻那幾年雖然生活清苦,但卻很充實。收入盡管微薄,可并不是無法生存下去。如果你習慣于接受別人的資助,向別人伸手,那么你將永遠無法能夠獨當一面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獨當一面的人。
前幾天跟鄧朝和孫麗吃飯時,孫麗就提及她資助的一名學生,去年九月考入了滬上一所大學,孫麗準備一直資助他到大學畢業。雖然她說這話的時候臉上洋溢著充滿自豪的笑容,但是秦喻并不看好她的所作所為。
一名已經成年的大學生,為什么不能考慮自己去做一份兼職來養活自己?做家教、到肯德基、麥當勞做兼職,就算掙不到學費,掙取一些生活費也是為自己將來做出過一些努力。而這位學生卻不是,他就連學校通知打疫苗的錢都要找孫麗來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