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就是秦喻吧,外形很不錯。”爾冬昇看著秦喻點點頭。
“小寶哥,您好,我是秦喻。”在爾冬昇看過來時,秦喻急忙問好,不同于爾冬昇使用的港普,秦喻直接使用的粵語對他進行問候。
“講真架,嘞廣東話講得好好。”盡管秦喻說的不算太標準,爾冬昇還是饒有興致的夸獎了一句。
“以前在學校跟老師學習過,只是一直沒有這個語言環境。”
“懂粵語更好,也更方便溝通一些。”爾冬昇沒有再繼續討論他的粵語水平,而是拿出幾頁劇本遞給他:“這是我們這部戲的劇本,你可以看一下。如果可以我們想要試一下戲。”
昨天劉德樺推薦秦喻,程可辛也表示同意,只有爾冬昇不置可否,提出需要對他試鏡。并不是不相信劉德樺他們,而是他對于內地藝人一直存在著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
在眾多香江導演之中,爾冬昇算是相對固執守舊的一位。不同于程可辛、徐客、王京等人紛紛北上拍片,這么多年以來,爾冬昇一直堅守使用港資、港人拍攝港片,為了香江電影市場堅守自己的理念,拍攝原汁原味的香江影片。
然而他心里也十分清楚,隨著內地市場的不斷發展,時至今日香江的電影市場受到的沖擊很大,以后的香江與內地影視公司的合作機會肯定會越來越多。
《門徒》這部影片,高達四千萬的投資,還需要前往泰國、金三角拍攝外景,所以他被迫放棄了自己以前只接受港資的原則,接納了中影集團和博納影視的投資。
時至今日,香江電影的衰落已經在所難免,無論是從資金到人才再到電影市場。曾經一年可以生產四五百部影片的香江電影市場,今年只有寥寥無幾的五六十部,其中還有過半是投資不足兩百萬港幣的小成本制作。
香江電影市場的萎縮,除了資金和導演方面,演員人才的缺乏也是其中主要因素之一。
已經進入新千年,香江影壇還是依靠劉德樺、古天樂、梁家輝、張佳輝這一批六零、七零后的電影人來支撐,而八零后的新生代,居然沒有幾個能夠扛得起票房的藝人。
內地則不同,三大專業影視院校每年能夠輸送上百名有著專業素養的演員,整個華夏影視公司有著數百部影片投放市場,每年都有不少新人能夠跳出來,成為炙手可熱的當紅藝人。困守一地的香江藝人拿什么跟人家比?
就算這樣,爾冬昇也沒有為了討好投資人而放棄自己的原則。他在接受中影與博納影視的投資時,就做過約定,演員你們可以推薦,但是用不用在于我。
隨后他對博納推薦而來的張婧初做了詳細了解。雖然她在徐客指導的《七劍》中表現一般,但是另一部文藝片《孔雀》里,張婧初的表現卻是異常的精彩,特別是在被迫嫁人以后,她所表現出的那份糾結與不甘,深深打動了爾冬昇。
秦喻這名演員他了解的更少,無論是他飾演過的魏和尚還是林彬,爾冬昇都沒有看過。唯一看過的表演是《瘋狂的石頭》里的國際大盜麥克,在爾冬昇看來也只是合格而已,反而不如那位飾演黑皮的演員讓人感覺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