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小時之內,張院士的弟子仍在不停的燒火,眾人等的心焦。但隨著煙氣逐漸變小,有管道“呲呲”有聲,噴出白色的水蒸氣來。
張鑒帶著弟子檢查了機器上附著的幾個玻璃管,又打開了幾個扳手樣的開關,那巨大的銅輪就在齒輪的帶動下旋轉起來,整個機器也轟隆作響。
申時行吃了一驚,見梁夢龍等人都跟他一樣面有驚色,心中才定。此時太子在朱翊鈞身旁問道:“這輪子怎么自己轉起來了?是蒸汽推動的嗎?”
在朱翊鈞身邊的張鯨眼睛瞇成一條細縫,連聲贊頌道:“太子真是天資聰穎,這輪子叫做飛輪——張院士他們建造了鍋爐燒開了水,用蒸汽和活塞驅動飛輪旋轉。”
“若在飛輪上接上連桿,這機器能干的事情可多呢。此物不依水力、畜力,只要有煤炭和水,就能無休無止的干活哩。”
機械之美——無論它多么原始,都會給男人以澎湃的沖擊感,太子與眾人一樣,見那飛輪轟隆隆旋轉個個目眩神迷,看了好一會兒。
等他們欣賞過了,張鑒停止加炭,將火門關閉,高聲道:“請皇上和諸位先生暫避,臣要將閥門打開,慢慢卸掉氣缸中的蒸汽——聲音大且熱。”
朱翊鈞忙帶著太子與眾臣走開,到武英殿暫避。隔著武英殿的玻璃窗,見張鑒與其弟子繞著那蒸汽機開關各種閥門,拿著本子記錄各種數字,忙乎了好一陣子,呼呼的蒸汽才從機器上的管道中噴涌而出,武英殿前的廣場霎時間都被白色的蒸汽籠罩。
到了掌燈時分,那機器聲才低沉下來,張院士帶著幾幅圖從廣場上進了武英殿。
朱翊鈞滿臉喜色,對張鑒道:“你們做的甚好!京師格物院被你們比下去了!朕要重重賞賜!”說完,哈哈大笑,極為歡暢。
張鑒躬身,遜謝了皇帝的褒獎。朱翊鈞激動的在殿中踱步,又一疊聲的夸贊張鯨。張鯨的肥臉上滿是驕傲,腆著胸脯環顧左右。
陪駕的英國公湊趣道:“臣蒙昧,不知這個‘蒸汽機’能用來做什么?為什么皇上如此歡喜?”
朱翊鈞微笑看著張元功道:“朕來問你。從古至今,無論你做什么事情,除了風力、水力、人力、畜力,還有什么能出力的?”
張元功先是呆住,隨即叫道:“臣明白了!風、水之力,受限頗多,而臣觀此機器,用的是‘火’之力,且不受限,妙!妙!若用之于工場,節省人力無窮也!妙哉!”
梁夢龍、申時行等在蒸汽機飛輪轉動之時,已經想到了此物必將大行于世,有些不甚了了的,聽英國公與皇帝對答,也就立即明白了,無不大受震撼。
張鑒在一旁笑道:“國公說‘火’之力,解讀甚妙。”
朱翊鈞又轉向張鑒道:“湛川先生,你們如何解決氣缸材料與密閉問題的?”
張鑒躬身回奏道:“氣缸材料,臣等頗得張公公之力。京師鐵廠于萬歷三年時就改進了蘇鋼法,用坩堝法制備精鋼,但鋼質并不均勻;后又反復改進,到萬歷九年時,改進了耐火磚,以蓄熱法冶煉,生產的鋼料才大差不差——張公公得知我等受限于材料,令京師鐵廠派出老師傅來南京指導,才解決了缸體材料問題。”
張鯨沒想到張院士如此會做人,心中大喜,看向張鑒的目光如同正常男人看情人一般。
張鑒接著奏道:“至于密封材料,臣等翻舊書得了‘龍脊膏’的方子:本是接續斷骨的,中有杜仲膠。臣等又反復試驗,用‘發汗法’、‘鹽炒法’等法子,炮制出耐用的杜仲膠絲。又用高度酒浸泡,得到杜仲膠制成密封墊。”
見朱翊鈞瞪大眼睛聽得認真,張鑒又詳細解說道:“初得時頗不耐用,臣等反復試驗,用細硫磺加以炒制,混合了絲、麻為膠骨,方才制成。僅此一項發明與改進,就歷時六年——如今也談不到耐用,大概三四個月,這機器上的密封墊都要換上一輪新的,拆卸一次頗為麻煩。”
“南京格物院還在繼續研究杜仲膠墊制備方法。——京師蒸汽機項目落后于臣等的,應該也是密封問題。”
沒等朱翊鈞再說出贊賞之語,張鑒又躬身奏道:“皇上,即便這蒸汽機制造不出來,這些年兩京格物院在研究時發明的切削法、鉚接技術、曲桿聯動、真空制備等,也將極大造福于格物與民生,其利不可勝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