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嗣修聽了笑道:“這科場之事,哪有包中的道理!家父也不會因為這事怪我二哥。”言語中點出來,張敬修在家行二——他們前面還有個大哥,沒養大。
屠隆接過話頭道:“岱輿兄,你家兄弟幾個因何在今年改了名字?可有什么說法?”
張嗣修聽了,笑道:“哪里有什么說法,此家祖所定也。因某先中了,我二哥和弟弟們都范‘修’字了也。哈哈!”說完,得意無比。
原來,今年春天,張居正老父生了一場病,來信京師跟張居正談及江陵張氏宗族事。
張居正家因屬軍戶,爺爺張鎮曾為遼王府侍衛,被小遼王酒醉時灌酒致死——這也是張家在遼王事敗后,花了少許錢財即奪占了遼王府、地的前因。
張居正爺爺死后,張家在張居正讀書顯達之前,不過勉強溫飽之家,因此按族譜字表起名等事也有些粗陋。
張居正父親大名“張文明”,自己給張居正長子起名卻叫“張嗣文”,孫子的名犯了祖父的諱,張文明當時沒過腦子,現在卻又跟張居正說這會被人笑話。
因張居正為長子,承宗祧之人,張文明信中的意思是讓張居正重編本支字表,從張居正下一輩開始就正規些。張居正學究天人,本不在意這個,但大不過一個“孝”字去,沒奈何將自己現存的孩子名字都改了,又重新編了字表。
又因次子高中,朝廷已經給“張嗣修”三個字刻上了進士題名碑,沒法再改,張總理沒奈何將次子名字里面的“修”字拿出來編進了新字表。
如此以來,張嗣修的大哥張嗣文就跟著弟弟原名里面的“修”字調整了自己的名字,改名張敬修——張居正的意思是我根據你們爺爺的意思,恭敬的把本支的字表給“修”了一遍——張嗣修的弟弟們張懋修、張允修等在名字末尾也都用了“修”字,表示老張家從這一輩子開始重修家譜。[注]
張嗣修最得意的應該就是這件事,因為他先中了進士,就此行不改名,坐不改姓——能在張敬修面前吹一輩子。沈懋學和屠隆兩個見他興致高,又圍繞著張居正家吹了幾句。
沈懋學畢竟狀元,雖然被引為張黨——但也不能太丟份了。因此,吃了幾筷子羊肉之后,又指著火鍋引出話題道:“聽說彰德府上奏朝廷,軫滅安陽‘鼎明’偽朝,不知那偽帝可用‘九鼎’食乎?”
張嗣修聽了,噗嗤一聲笑道:“不過一民變,而鄉下愚民徒惹人笑耳。彰德府和安陽縣卻大張旗鼓報功,聽說皇上對造反的沒怎么生氣,對安陽縣加收修河錢,激起民變則頗為惱怒,據說要派欽差去查。”
沈懋學聽了,吸一口涼氣道:“這兩年派出去的欽差,基本沒有空著手回來的,至少要都拿著一頂官帽子還給朝廷,坊間都傳督察院內部每天要拿下多少官帽子有考核指標——可真?”
張嗣修聽了搖頭道:“欽差查辦差事,不過實事求是而已,還能羅織罪名不成......”
說沒說完,就見門口一個身上穿著葛袍,帶著一塊童生方巾的后生探頭探腦的向內張望,張嗣修就住了口。屠隆站起身問道:“小兄弟有事?”
那后生紅了紅臉,小聲道:“儂是張總理家二公子?阿拉有安陽縣違法虐民的證據,您能幫我遞給欽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