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梁就拍了他一下,要是馮天魁在,絕不會跟上級講價錢。
“小山,緬甸就緬甸吧,走到哪里不是打鬼子,何況南洋戰場打好了,一樣策應我們國內戰場!”
“秦軍座,余主任,入緬作戰相當復雜,鬼子集結精銳大舉進攻緬甸,是定局。可是緬甸目前是英國人的地盤,當地勢力左右搖擺,極可能借助日本人,脫離英國人的掌控。而英國人又想全面指揮入緬的中國軍隊,大米粒堅又不甘寂寞,非要作為盟軍領袖主導戰場,他們掌握著租借法案的物質調撥權利,在加上中央軍那幾塊洋姜,你們可以想象,指揮上是怎么樣一場亂局,我敢說,廖耀湘跟著杜聿明的第五軍出征緬甸,肯定敗的一塌糊涂!”
打仗最怕什么,就是指揮紊亂。
這三個國家,三種指揮體系,三種戰術目的。
中英兩軍各自盤算,根本打不到一起去,指揮方面又缺乏足夠的認識。
聽得秦國梁和余歡水頭疼。
川軍要是再攪進去,周小山也未必可以控制住指揮的局面。
“緬甸不僅是英米在主導亞洲戰場的斗法,英國人是最麻煩的,他們很擔心我們的華人在南洋掌控勢力,所以跟我們配合作戰,既希望我們擋住日本人,又不希望自身兵力折損,甚至可以控制我們入緬部隊去抵擋日本人,堪堪抵擋住就好了!米國人又想借助這場戰爭削弱英國人在緬甸的影響力以方便他們本土勢力滲透進入緬甸!”
一個反法同盟,各有各的算盤。
余歡水和秦國梁還第一次聽見這種判斷,不由的贊嘆延安的首長高明,沒有直接下命令。
也佩服周小山,干凈利落的拒絕了兩國的出兵邀請。
這樣既不讓蔣某人疑心,也為下一步有條件的出兵,留著談判余地。
“小山,如果川軍出兵緬甸,我們應該提什么樣的條件,可以避免戰敗?”
“獨立指揮,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這是最基本的要求,我們出兵的目的,主要還是幫南洋華僑打的,這些天,我們接到的電報也好,延安接到的華僑電報也好,都可能是英國人授意他們這么做的!不改變英國人或者大米粒堅利用當地土族打壓我華僑華人的局面,我們出兵沒有意義!”
“有沒有具體談判條件方面的設想!“
“只能根據米英兩個各懷鬼胎的盟友之間的矛盾,為華僑爭取一絲生存的空間!”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能爭取多一絲的生存空間就不錯了!我這就去匯報,看看首長們有什么決策!”
、
看著余歡水走遠,秦國梁好奇的問周小山。
“這大不列顛的將軍,怎么對我們這么有信心?”
“他們信不過中央軍的戰力,英國人眼睛賊著呢,你看安徽就知道了,甫系川軍就在那里,日本人愣是不敢進攻,鬼子欺軟怕硬,就怕損失太大,讓我們去緬甸,是他們維持緬甸戰局的唯一辦法!”
“小山,萬一延安下了命令讓我們出征,鄧主任,潘司令不同意怎么辦?”
周小山咧著嘴笑起來。
英國人真壞,自己不出面,讓南洋華僑做說客,一下子打在了川軍將領的軟肋上。
這幾天連他們在陸大上學也感受到了壓力。
更何況能直接對川軍下令的潘文華和鄧錫候。
南洋華僑對四川和川軍可不薄。
戰前就送了兩船上千噸的糧食給川軍。
你們這幫袍哥拜的是關二爺,以義氣治軍,不能做忘恩負義的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