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安羌在伊洛瓦底江中游右岸,是緬甸主要的石油生產中心。
日軍計劃奪取仁安羌油田,并殲滅西線英軍主力,派出了33師團主力:荒木部隊、原田部隊、作間部隊、師團直屬部隊等1萬余兵力。
1942年4月13日,英軍開始破壞仁安羌油田,亞歷山大請求中國軍隊接替西線英軍防務,以掩護英軍大規模撤退。15日中午,亞歷山大請求中國部隊增援:“因油田爆破直到16日中午才能完成,需要中國軍隊的協助。”
遠征軍先后令新38師師長孫立人以113團移至巧克柏當支援英緬第1師;112團移至納特莫克支援英緬第17師掩護第5軍右翼。
其余各部,都在朝著仁安羌前進。
胡鏈只用了一夜的時間,就到了曼德勒。
他特別感謝周小山,在永州川軍訓練,開汽車和火車都是必修課。
永州的小火車,在每月月初的五天,都會成為川軍的訓練場。
鐵路信號,火車頭駕駛,扳道岔,填裝水媒,小火車雖小,五臟俱全,跟駕駛正常鐵軌的火車沒什么區別。
英國人構筑在緬甸境內的鐵路,除了留下部分緬甸,華人看守鐵路,經營者和機械師都跑光了。
新22師到了臘戍,胡鏈還命令他的參謀長帶著輜重部隊去駕駛適應英國人構筑在緬甸的火車,鐵路系統。
無數的汽車跟著火車運到了曼德勒,第六軍軍長張珍帶著軍隊幫忙裝卸。
從臘戍出發的第二天晚上,胡鏈跟著先頭部隊一起,就追上了孫立人的輜重部隊。
而孫立人的先遣113團,比歷史上更早的抵達了仁安羌。
113團的團長劉放吾,原名劉繼樞,湖南桂陽人,黃埔軍校第六期第一總隊步兵科畢業。
歷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教導師特務連排長,國民政府警衛軍特務三連連長,第五軍及財政部稅警總團步兵四團連長,抗日戰爭爆發后,任稅警總團干校軍士隊少校隊長,稅警總團第二團第二營營長,新編第三十八師一一三團上校團長,中央軍校干訓總隊少將總隊長。
參加淞滬會戰、武漢會戰。
很受孫立人器重,也是一位既有文化知識,又有戰場閱歷的沙場老將。
民國抗戰的歷史上,往往軍委會越不重視的仗,完全放權下屬指揮,又有精銳部隊參與,往往這種仗打的越好。
仁安羌之戰就創造了一個奇跡,劉放吾的113團不到一千人。
對面的對手,日軍33師團整整兩個完整步兵聯隊一萬日軍。
其中一個大隊迂回,在他趕到的時候,已經把英緬軍第一師和裝甲第七旅,堵在了仁安羌向西北撤退的道路上。
幾百人就堵住了七千多日軍。
利用有利地形,還讓村落中的坦克,火炮武裝到牙齒的七千多英軍沖不過去。
劉放吾為了迷惑日軍,用著不到一千的兵力,打退鬼子一萬人兩個聯隊。
不得已把輕重機槍都布置到了一線沖鋒的位置。
不僅一下把鬼子防線沖垮了,還讓習慣于根據對手機槍數量,判斷中國軍隊人數的鬼子以為來了一個師。
中國軍人士氣高昂,視死如歸。
加上孫立人善于練兵,113團訓練有素,稅警總團留下的自動火力較多。
一度把鬼子打的丟盔棄甲,甚至退出了剛占領的仁安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