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解救了幸存的英緬軍第一師和裝甲第七旅,還解救了被堵在路上的一些記者,英國人派駐在油田管理的官僚,技術人員,英緬軍家眷以及傳教士。
杜聿明等仁安羌戰役打完都沒有意識到這場殲滅日軍不到一千人的戰役有這么大的國際影響,以至于在功勞簿上記錯了名字。
用一個并不存在的孫繼先,代替了立下大功的劉放吾。
黃埔學長們也太會照顧學弟功勞了。
以一千對一萬,傷亡兩百多,殲敵七百多,挽救了黨國顏面的劉放吾,除了在緬甸當場被擢升少將,并沒有得到其他嘉獎。
反而因為孫立人推薦他入陸大第七期就讀,解放戰爭時候一直混跡閑職。
一度作為上校學員長帶著陸大學員訓練。
直到國民黨敗退臺灣,窮困潦倒的劉放吾賣了38師因仁安羌戰役發給他的榮譽證書,給人冒充解救仁安羌英軍的團長,真相大白以后,劉放吾在臨終前兩年,臺灣當局為其補發一枚遲到整50年的榮譽:陸海空軍甲種一等獎章。
至于歷史上的孫立人,他連黃埔系都不是,比起北伐元老資歷也不夠,在中央軍嫡系做個中將已經是天花板了,違抗委座保存實力的意志出兵,仁安羌小小功勞而已,還要什么自行車?
電視劇這個世界,劉放吾抵達仁安羌之前。
李卿霞已經帶著川軍空飛,在仁安羌空中打了一仗了。
涂裝火鳳凰采用揚長避短的戰術。
紅色的P40戰機在仁安羌上空擊落了三架日軍飛機,雖然一擊得手以后,迅速脫離戰場。
飛虎隊在陳納德的指揮下,也在曼德勒上空跟鬼子飛機干了一仗,也是采取的同樣的戰術。
可是就這樣一下,也逼迫鬼子飛機不敢俯沖掃射仁安羌英軍陣地,增援地上的日軍。
鬼子謹慎起來。
33師團和第18師團一部,正在全力支援仁安羌,日軍第十五軍司令官飯田祥二郎中將生怕同古之戰再度重演,越過第33師團師團部,連忙下令兩個攻擊聯隊穩固攻擊陣地,嚴密防備在進攻中被人偷襲,一拳打在了腰眼上。
劉放吾帶著星夜兼程趕到仁安羌的113團,面對的局勢,比想象中的更難。
鬼子似乎在收縮進攻規模,等待援軍。
他們還在進攻陣地的身后,部署了防御陣地。
得知遠征軍三個師前來增援的英國人圍困在仁安羌油田西北的村落里,也在避戰。
眼瞅著日軍沒有急于進攻,七千人又沖不過幾百日軍的封鎖。
雙方就這么耗著。
劉放吾盡管得到了孫立人的命令,在胡鏈新22師和新編38師大部沒有到來之前,不要驚動鬼子,設法占據有利的地形,保障后續部隊的到達。
可他不想就這么耗著。
一邊讓部下們進一步摸清敵情,尋找鬼子的漏洞。
一邊派出偵查部隊,沿河仁安羌向仰光的公路,鐵路,摸清鬼子援兵的數量,規模。
又小心翼翼的吩咐弟兄們千萬不要被日本人察覺。
但是壞消息,還是在不斷傳來,日軍工兵部隊,好像修復了英國人破壞的大橋。
鬼子戰車聯隊開來了,野跑聯隊也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