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會結束后,眾人相繼離去,許秋單獨留了下來,和魏老師一起花了十幾分鐘時間,又過了一遍他自己的文章。
在討論的過程中,許秋從魏興思的神色看得出來,魏老師對這篇NC文章非常看重,重視程度明顯超過了自己之前發表的那篇AM。
倒是不難理解,如果這篇NC能夠順利發表,那就是魏興思在回國后第一次掛《自然》開頭期刊的第一通訊作者,算是一個小里程碑式的事件。
要知道,魏興思在國外做了十多年的研究,雖然AM、JACS這種老牌材料、化學類頂刊的一作文章有好幾篇,但《自然》開頭的文章,并沒有一篇是一作或者第一通訊作者的。
掛二三四五六七八作者,或者第二第三通訊作者的《自然》大子刊文章,魏興思倒是有,而且數量還不少,接近十篇。
總的來說,魏老師的科研能力可能不是頂尖,但PY功力屬實不錯。
NC作為《自然》的小子刊,和AM算是同級別的期刊,前者可能稍微比后者強上一線,但也不會強太多,最初給NC的定位就是回收那些沖擊《自然》主刊或者大子刊失敗了的稿件。
人們對NC的追捧,更多是因為它帶著“自然”這兩個字,就像當初《自然》期刊公司推出的所謂“NC第二后來撲街到了三區,或許就是期刊名稱上面沒有N的緣故。
畢竟,《細胞》、《自然》、《科學》這三大頂刊在學術圈里的地位是公認的,大多數研究者都渴望能三大頂刊上發表一篇文章,這樣才有機會混入學術界最上面的那個圈層。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世上大多數人是凡人,大多數科研工作者也只是普通的科研工作者,不可能人人都能取得驚世駭俗的成果出來。
他們自認發表不了CNS三大頂刊,發它們的大子刊難度也不小,拿《自然》的幾個大子刊《自然·材料》等來說,它們的影響因子和主刊差不多,40左右,甚至有的比主刊還要高,在上面發表的很多文章,影響力不見得比發在主刊上文章的差。
主刊上不去,大子刊也不行,這個時候掛著“自然”前綴的NC便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發一篇NC,出去開會的時候也可以吹一波牛。
偽·大佬:“哈哈,我們課題組今年喜提了一篇《自然》的子刊。”(其實是一篇NC)
真·大佬甲:“恭喜恭喜,有空過來玩啊。”(去年剛發一篇《科學》)
真·大佬乙:“大佬,合作伐?”(今年剛發一篇《自然·材料》)
雖然別人心里上可能想著“啥子刊呀,名字都不說,一定是NC吧”,但至少面子上不會落下。
也算是鄙視鏈吧,能發CNS主刊或者大子刊的人,會覺得NC也就那樣,不過連NC都發不了的人,連被鄙視的資格都沒有,很難混進他們的圈子之中。
……
兩人討論過后,魏興思看了眼時間,說道:“現在瑞典那邊應該已經七點多了,我聯系一下馮盛東。”說完,他在微信聯系人里翻找了一番,撥通了一個微信電話。
許秋心說,今天可是周日哎,早上七點多,就直接給人家打電話?
沒想到,二十多秒后,電話還真接通了。
魏興思沒有避諱許秋,直接開了免提。
“喂,魏老師?”馮盛東主動打招呼,說的是中文,他的聲音聽起來年歲不大,按照許秋的推斷,估計三十多歲的樣子。
“哎,馮老師,沒打擾到你吧。”魏老師語氣溫和。
“沒有,沒有,我剛洗漱完,正給自己做早餐呢。”馮盛東那邊的環境整體比較安靜,應該是在家里或者教職工寢室中,隱約可以聽到聽筒中有熱水壺燒水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