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閥”指的是憑借勢力把持和壟斷教育界、學術界的人,又可指在特定的職業或組織中,由某個學校畢業的人們所形成的排他勢力。
通俗來講,就是一個領域內的研究者,大多都被同一個派系給占據了,比如都是師兄弟的關系,師承一家,而其他的人想要進來分一杯羹,就會大受排擠。
國內“學閥”現象的嚴重程度,大致介于漂亮國和霓虹國之間。
漂亮國科研氛圍在世界范圍內確實數一數二,也是很多科研工作者趨之若鶩的地方,好多人都是從國內跑過去就不回來了;
霓虹國呢,因為終身世襲制的制度,以及圈子相對比較小等原因,造就了以各個大學為核心的學閥圈,壟斷著霓虹國的各行各業。
“學閥”在發文章這方面的表現,就是掛著大佬的通訊作者,相對容易的發一些頂刊。
不過,期刊公司畢竟主要是國際上的公司,你老板厲害,偶爾搞幾篇頂刊,操作一下還成,一直搞也不現實。
至于排擠外來者,不讓他們發文章也很難操作,假如一個工作做的確實好,夠檔次的話,想攔根本攔不住的,期刊公司的編輯也不是傻子,同行評審的時候找幾個國外、圈子外的審稿人就是了。
“學閥”帶來的主要“好處”,還是科研申請經費這方面,如果背后有人,會順利不少,比較容易拿到好項目。
此外還有就是升遷,跟對了人的話,隨便混一混,就算沒什么成果,講師轉個副教授并不難;
或者教授想評個“杰青”、“長江”等帽子,人脈多多少少也是有點用處的,不過能到這種程度,人脈更多的是錦上添花,更重要的還是個人的能力,類似于廳官想往上進步,主要就得靠自己實打實的政績才行。
……
許秋和韓嘉瑩相約早鍛、早餐,之后兩人來到實驗室,一起準備光源樣品。
這回的樣品數量比較多,有機三人組加起來一共做了接近一百個樣品,忙活了一整天才做完,其中學妹的數量最多,有14個體系,42個樣品,學姐的其次,有8個體系,24個樣品,許秋的反而最少,只有7個體系,21個樣品。
周六,三人前往光源,耗費了整整十二個小時零二十分鐘,才把所有樣品測完,首次把全部十二個小時的時長都用盡,還額外吃了下一組的二十分鐘。
好在是白天測試,三人輪換,雖然有些累但還是可以接受,如果通宵測試的話,怕是測完了得休息十幾個小時才能回過神來。
在測試的過程中,許秋的樣品被安排在第一優先級進行測試,同時他已經把GIWAXS數據順便處理了出來。
結果和之前猜測的結果一致,3D-PDI分子的結晶性在共混薄膜中并不強。
許秋將測試結果放入正文文章中,并按照之前預留的模板補足文字描述部分。
周日,馮盛東老師返回了許秋樣品的TAS測試結果,并補充了三段描述文字;同時TRPL也重新測試了一遍,由于測試儀器的不同,新的結果與許秋之前測試結果略有偏差,不過主要結論基本一致,馮盛東老師額外補充了半段描述文字。
許秋把TRPL和TAS的結果整合到自己的文章中,得到了NC文章的最終草稿版本。
真是一個充實的周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