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號,周三。
雖說是下午才開始正常上班,但許秋、韓嘉瑩和陳婉清約好了上午十點在材一216碰面,他們打算開個小會,商討一下之后ADA非富勒烯體系的工作展望,順便做一下組會PPT。
當許秋和韓嘉瑩如約到達材一后,發現216和218的房間門虛掩著,表明里面都有人。
218里的肯定就是魏老師了,這也不奇怪,平常周六都能碰到他在辦公室;而216房間里的人,并不是提前過來的陳婉清學姐,而是吳菲菲和鄔勝男。
吳菲菲在整理上周的測試數據,制作組會PPT,而鄔勝男則在撰寫著關于“鈣鈦礦量子點發光材料”的綜述計劃書,對于每月拿工資的博后,魏老師的要求更高一些,她節前沒有干完的工作,就要在節假日期間補完。
幾分鐘后,陳婉清推門而入,看著216房間內滿滿當當的人,也是一愣,“怎么這么多人呀。”
“她們也和我們一樣,提前過來干活的,”許秋笑著為學姐解惑,隨后提議道:“我們到三樓小會議室討論吧。”
“好呀。”學姐和學妹紛紛附和。
許秋到門房大爺處取了鑰匙,打開了三樓會議室的門,學姐是主講,抱著筆記本電腦,學妹負責記錄,拿著實驗記錄本和黑色水筆。
三人湊在一起,對著電腦屏幕坐下,許秋輕咳一聲,說道:“開始吧。”
陳婉清點點頭,打開PPT文件,按下F5進入放映模式,侃侃而談道:“目前的IDT-ICIN,ADA型非富勒烯受體分子,其D單元為IDT、A單元為ICIN,基于這個分子,接下來的優化方案一共有四種。”
“第一種,調控D單元IDT的線性共軛長度,目前的稠環數量為5個,其中,中央是一個苯環,兩邊各有兩個五元環,可以通過引入新的共軛稠環結構,將稠環數量增加為7個、9個,甚至更多……”
“第二種,改變D單元,IDT的側鏈,目前的側鏈是四個己基取代的六元環苯基側鏈,可以替代為直鏈、支鏈烷基,或是噻吩環側鏈等……”
“第三種,優化A單元的結構,ICIN的苯環上面有四個反應位點,其中引入一個或者兩個基團,生成單取代或者二取代的ICIN結構應該是比較容易辦到的。可以引入氟原子、氯原子等鹵素原子,來進一步提高ICIN單元的吸電子的能力,也可以引入甲基、烷氧基等給電子基團,抑制A單元整體吸電子的能力……”
“第四種,模仿那篇《自然·材料》的文章,合成類似于IDTBR分子的結構,也就是在ADA的D/A單元之間引入一個小的共軛單元,可以是他們用的BT單元,也可以是噻吩單元等等……”
學姐把四種思路介紹完以后,戛然而止。
“就沒有了?”許秋疑惑問道:“具體的合成路線呢,難道只有一頁PPT嗎?”
“嗯,只有一頁,合成路線還沒想好。”陳婉清弱弱的補充道:“我們這不是討論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