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做有機光伏領域的研究者,在國內還是非常多的,許秋有好幾篇文章,同行評審返回意見時都有國人的身影。
主要原因可能是漂亮國相關領域的研究經費被砍了不少,很多早期的有機光伏從業者選擇了轉行,比如去搞鈣鈦礦光伏或是有機場效應晶體管OLED之類的,魏老師不愿意換領域,于是從漂亮國跑了回來。
第二個審稿人,大概率是一個老外,給出的是拒稿意見。
和之前許秋一篇文章收到的拒稿意見不同,這次的拒稿意見是非常具體的,不過主要集中在TAS、TRPL上,關于文章中的其他部分,比如器件性能、共混形貌、光吸收方面的表征內容,則一筆帶過。
現在的許秋,對于這些機理方面上的知識已經儲備了不少,因此審稿人的意見他還是看得懂的,簡單來講,就是認為馮盛東提出的理論模型不合理。
對此,許秋也很無奈,理論科學和實驗科學,就如同文人和武人。
文人相輕,表現在理論研究上,就是持有不同觀點的人,誰也不服誰,誰都認為自己的理論最NB,別人的理論都是垃圾……
而實驗科學,就拿器件效率舉例,同樣的體系,我的效率10%,你的只有8%,那我就是比你NB,一目了然,誰也挑不出什么毛病來。
這也是為什么魏興思、許秋他們一直盯著各個體系的世界紀錄,“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嘛,材料的性能好才是硬道理。
第三個審稿人,審稿意見看起來有點中西合璧的意味,有可能是在國外工作的華人研究者,沒有褪去早期保有的一些語言習慣。
審稿人提出的幾個意見還是非常犀利的,除了一些常規的問題需要回答外,還需要補充一些實驗,包括:
“建議作者自行測試一下PCE10材料的能級結構”。
這方面,因為PCE10是經典的材料,許秋就直接引用了其他人文獻上的結果,而審稿人的考慮是“后文中提到了給/受體之間的能級差,如果不是同樣的條件下得到的測試結果,得到的結果準確性較低。”
許秋想了想,采納了對方的建議,這個實驗并不難做,在邯丹實驗室就能完成。
此外,對于TAS的結果,審稿人還表示:“文章中用到的強度單位是請聲明是還是這個就是馮盛東的疏漏了,許秋沒有做過TAS測試,確實也不知道具體強度單位是什么。
綜合看來,這位審稿人應該是一個行業內的資深專家,對有機光伏領域的方方面面都有所涉獵。
按照以往審稿的經驗來看,許秋推測可能是編輯開始只送審了兩個專家,一個是材料方向的,另一個是機理方向的,結果收到一正一負意見,于是又找來一位資深專家進行仲裁。
資深專家出具了大改的意見,因此最終編輯也給出了大改意見。
接下來,許秋按照自己的思路,回復了第一個和第三個審稿人的大部分意見,并在文章中做出對應的修改,至于第二個審稿人的意見的,要等下午和馮盛東老師聯絡之后再做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