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方面的話,也比較簡單,招一個博士,兩個碩士,兩個本科生,差不多就齊活了,可以直接開干。
魔都的人力比較貴,博士月薪開15K,碩士開10K,本科生開8K,然后讓他們彈性工作,每個月差不多支出7W。
果然,當自己是員工的時候,對彈性工作996深惡痛絕,但當自己是老板的時候,下意識的就希望自己的員工彈性工作996,大概這就是資本的異化作用吧。
最后就是房租,有機合成實驗室,200平差不多夠了,租金加上水電物業等費用,每個月應該在5W左右。
一共加起來,初期每個月固定支出大概12W。
而ITIC等材料,如果從源頭開始合成,合成1克能賣1W左右,原料、耗材成本不到3000塊,按7000塊利潤算的話,每個月只需要賣18克的材料就能夠回本。
如果ITIC系列的材料能夠火爆起來,業務可以鋪開的話,賺錢的概率還是比較高的。
畢竟,光魏興思組每個月在深城光電公司購買的1W1克單價的材料平均都要超過1克,全國做有機光伏領域的課題組,估計有50+。
有一些大課題組人多經費多,財大氣粗,單次購買可能都是5克、10克的買,人多材料消耗的速度也快,買的很勤快。
就算有些課題組不打算直接購買ITIC受體、聚合物給體成品,他們肯定也有購買單體的需求。
比如買一些IDTT-CHO這樣的中間單元回去,自己設計新的結構,就像搭積木一樣,這也算是開發新材料,許秋之前開發的PCE11材料,就是這樣搭積木搭出來的。
除了高校、研究所以外,國內還有很多類似于藍河開的這種有機光伏領域相關的科創公司,他們也有購買這些材料的需求,雖然藍河他們是選擇購買了歐洲進口的PCE10材料,但也會有一些公司會選擇買國產的材料。
另外,這行的競爭對手并不多,據許秋所知,國內專門做這個的公司,也就不到十家,叫得上名字的也就三五家,京城、蘇城、深城各一家。
不過,這種公司的用戶粘度通常比較高,新開公司免不了需要從其他公司手中搶客戶,需要徐徐圖之,這就比較考驗藍河的能力。
許秋突然發現,他還真把自己代入公司股東的身份了……
他又想到之前購買合成J2、J3給體的單體材料時,好像答應給深城那家光電公司提供組里最新開發材料的文獻,本來當時打算稍微拖一拖,拖到文章電子版上線后再給對方,現在看來可以假裝忘記這件事,無限期的拖下去了。
畢竟自己身份發生了變化,之前是合作伙伴,現在都變成競爭對手,自然不能“資敵”。
PS:今天同樣三更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