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秋很快想到了一個可行的思路:將透明薄膜電極應用在自己設計的ITO圖案玻璃基底上,取代蒸鍍法制備的金屬電極,得到半透明器件,進而應用到疊層器件之中。
這算是為他日后沖擊15%器件效率,沖擊CNS文章,提前點亮了一個前置技能。
接下來的幾天,許秋繼續手頭的兩個工作,IDIC和IDIC-4F體系。
前者他已經開始撰寫文章,后者還缺一些基礎的表征實驗,許秋將這些工作分配給韓嘉瑩、莫文琳代勞。
其中,當下著手的IDIC體系,許秋只打算把“厚膜、大尺寸”這個特點點出來,而不進行深入的分析背后的原因,因為沒這個必要。
光是以“首個效率超過10%的厚膜、大尺寸有機光伏器件”這個亮點,就足以支撐發一篇AM級別的文章了,就算再加上詳細的分析、猜想、觀點,也沒辦法突破AM這個級別。
既然這樣,就不如把這個分析過程,也就是“激子擴散距離”的證據,留給后面IDIC-4F體系,這樣就可以做到利益最大化。
這其實也是學術圈的一種常見做法,并不是搞學術的就都是不知變通的書呆子,其實“精明”的人有不少,畢竟這個圈子的門檻還是比較高的。
周四晚上,許秋突然被魏興思呼喚到218。
魏興思開門見山說道:“前天你和我說的那件事,我和藍河講過了。”
“結果怎么樣?”許秋隨口問道,當聽到魏老師說這話時,他就知道這事肯定是成了。
“藍河那邊同意了,他計劃另開一家公司,他出資500萬,占75%的股份,我們以技術入股,占25%的股份,其中我15%,你10%,你覺得怎么樣?”
許秋略作思考,答復道:“我沒意見。”
“行,你同意就好,”魏興思并不意外,點點頭道:“具體公司注冊、辦理營業執照之類的細節,藍河那邊會負責,我們不用操心,到時候簽文件的時候我再找你。對了,你身份證號報給我一下。”
“xxxx……”許秋報了下自己的身份證號,隨后回到216,思考著入股公司的事情。
這種學術成果,不是專利,沒有排他性,本身并不值錢,因為文章發表了出去,分子結構式擺在了那里,誰都能合成。
而技術入股,魏興思作為牽頭人,多拿點也正常,許秋自己有10%的股份不算少了,主要也不用干什么活,只需要提供大方向,藍河那邊請一些有機合成專業的碩士、博士負責具體的合成,四舍五入相當于是白拿錢。
折算下來,10%的股份也能值當然,這只是紙面上的財富,沒辦法變現,這公司大概率也上不了市,就看公司賺錢后能拿到多少分紅了。
有機合成實驗室的投資并不高,買幾個通風櫥,配一臺好一些的高速液相色譜儀器,可以同時過四五根柱子的那種,再買些微波反應器、烘箱、真空烘箱、旋蒸等儀器設備,加起來100萬都不到,如果不買微波反應器的話,成本可以壓縮到50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