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許秋來說,只要剔除掉莫文琳是一作的文章就可以。
許秋仔細盤點了一番自己的工作,然后發現,這一年來,他的二作文章有整整16篇!一作文章有9篇!
還有好幾篇是共同一作排在第二位的,也按照二作算了。
只看一作的話,SCI一區文章一共5篇,包括AM兩篇,NC一篇,Angew一篇,AEM一篇,不僅都是一區,而且還都是一區頂刊;
還有3篇SCI二區,包括ACSAMI兩篇,大分子一篇;
最后,還有一個沒出分區的新刊ACSEL一篇,如果ACSEL年底出了分區,鐵定是SCI一區,但學校的規定是死的,只要沒有出分區,就按四區算,因此現在ACSEL就只能算做SCI四區。
另外,在投的還有一篇AM,一篇《自然·能源》,當然這些不能算作今年的成果。
統計工作真是有些費事,不過,看著一頁申請表都寫不下的學術成果,許秋還是蠻自豪的。
把申請文件發送給輔導員鮑偉后,許秋看了看課題組的其他小伙伴,他們也都在忙獎學金申請的事情。
陳婉清見到許秋朝她的電腦屏幕湊了過去,笑著說道:“許秋,你不是博三的,真好。”
段云附和道:“是啊,是啊。”
許秋一愣:“學姐,段云師兄,你們在說什么,我怎么聽不懂呢?”
吳菲菲也補充說道:“幸好你不是博二的,不然……”
許秋更迷茫了:“你們敢不敢說話不要只說一半啊。”
陳婉清沒有解釋,而是給他發了一份WORD文件:“你看看我們的評獎細則,就明白了。”
許秋回到座位上,接收了學姐文件,又找吳菲菲要了一份博二的評獎細則,開始研究。
研究生的評獎細則總體類似,但和本科生時候有很大的不同。
不論是吳菲菲博二的細則,還是陳婉清、段云博三的細則,總體都是有三部分指標,包括績點、科研論文和操行品德,只是不同年級的側重點不同。
博二相對更重視績點,因為二年級的時候其實是評的博一期間的工作,所以三者的比例分別為40%、30%和30%。
博三相對更重視科研論文,評的是博二期間的工作,三者的比例分別為20%、50%和30%。
至于博三期間的工作,不參與評獎,因為不延畢的話,博四的時候就已經畢業了,都不在學校了,自然就沒有獎學金拿了。
因此,有些課題組就會玩套路,學生在博三期間的工作,一作不署自己的名字,而是把文章一作送給新入學的博一新生。
這樣,新生入學的時候,繼承了幾篇高質量的文章,可以直接沖國獎,就算沖不上國獎,拿個冠名獎也是非常容易的。
等這個新生博三的時候再把文章傳遞下去,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完美的循環。
對此,王少先老教授有話說:“不當署名,學術不當行為!”
許秋試著按照學姐博三的細則,模擬計算著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