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考慮專利的情況,許秋覺得這簡直是送分題,四篇不限分區,也就是說到SCI四區上灌水都可以。
這個條件放在魔都綜合大學,還不如博士生畢業的要求。
這邊博士生畢業的要求就是兩篇SCI二區,理論上發兩篇SCI二區還是比發四篇SCI要難一些的。
關鍵它這里副教授轉正是看五年的成果,而博士生只看三年的成果。
第二種,一作或通訊作者,在本學科一流學術刊物上(SCI一區或二區期刊),發表2篇文章;或者1篇一流文章加上2項國內發明專利。
這個和博士生的畢業條件幾乎是一模一樣,同樣是送分題。
第三種,一作或通訊作者,發表兩篇并作為第一作者編著出版高水平學術專著1部以上。
編著學術專著的活兒還是比較辛苦的。
之前材料系有邀請魏興思編著關于半導體的教材,最后被他拒絕了。
后來,吳菲菲表示:“拒絕的好,不拒絕的話,這活兒最后就分給我們啦,保守估計要忙一個月以上時間。”
第四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前五位)、二等獎(前四位)……
第五種,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特等獎(前五位)、一等獎(前四位)……
第六種,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得具有產生顯著經濟效益前進的國際發明專利1項,或者國內發明專利3項;或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得產生顯著經濟效益且單項到校轉讓費30萬元的國家發明專利。
后面的第四、五、六種情況和大多數副教授的關系不大,應該是為了那些有實際應用價值的領域專門設定的情況。
這些條件綜合來看,五年副教授是準入門檻,主持國家級基金項目是初步篩選,學術成果的要求反而寬松了不少。
不過,許秋估摸著,要是一個副教授真的五年拿著四篇SCI四區過來評教授,又沒有其他特殊之處的話,基本上也不用評了,誰都PK不過。
為了驗證自己的想法,許秋看了看金登平的學術成果和代表作。
金登平的代表作有三篇,全部都打印了論文第一頁,和申請材料放在了一起。
三篇文章中,金登平全部是通訊作者,其中有兩篇是ACSAMI,一篇是JMCA。
學術成果一欄中,金登平特意注明了ACSAMI和JMCA都是一區文章,并標出了影響因子,一個是8點多,一個是9點多。
另外還有十一篇文章,影響因子從1到5不等,分區都是SCI二、三、四區的,金登平也均為通訊作者。
加起來,金登平課題組五年一共發了十四篇文章,雖然期刊的檔次差了些,但工作量還是有的。
學術成果檢查完畢,許秋心里已經大致有了數,繼續查看其它方面。
教學情況,金登平每年給本科生上一門課,給研究生上一門課。
他還特別列出了學生對他的教學評估結果,是98分(百分制)。
說起教學評估,魔都綜合大學也有教學評估。
而且是在考試出分前,屬于強制性的,學生不進行評估就不能查看分數。
大概是怕考生看到自己的F,反手給任課老師打一堆一分(五分制)吧。
魔都綜合大學的教學評估,評的還是比較詳細的,有十幾個度量標準,包括老師有沒有每節課都按時到達,課程是否通俗易懂,是不是只在課堂上念PPT等方面。
不過,大多數學生也不會給低分,導致幾乎所有老師都是接近5分的。
畢竟,雖然教務處說是老師查不到學生具體給了他幾分,但誰知道呢。
這也是國內的傳統,人們傾向于給高分。
就比如外賣評分,大眾評點評分,要是一個商家的分數低于4分,大概率是這家店真的有問題,小概率是被同行惡意刷了大量差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