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培養情況,金登平一共指導了六名本科生做畢業設計,培養了四個碩士研究生,其中兩個已經畢業,且都按時畢業,另外兩個正在攻讀碩士學位。
許秋估計這個組是比較PUSH的。
一個副教授帶著兩三個碩士生,平均每年能發三篇文章,而且倒是還都是通訊作者,沒有一作,這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
大多數碩士生,就是像孫沃這樣的,憋文章半天憋不出來。
其實,正常碩士生三年能出一兩篇SCI文章已經是非常優秀的了。
而金登平手下每個碩士生平均都出了三四篇文章,所以真相只有一個,他的學生應該都被榨干了。
另外,金登平還當了四年化學系本科生的輔導員,也是一個加分項。
全部看完一遍,許秋覺得這金登平還是有點東西的,各方面干的都不錯,決定給出正面意見。
畢竟許秋和對方也沒有什么利害關系,沒必要給人家晉升道路增加阻礙。
而且,許秋判斷金登平大概率是個草根,不然按照他這些成績,如果有門路的話,很可能會被提前提拔的。
也不一定要破格提拔,完全可以早早的把他升到五級副教授,這樣就不需要干滿五年了,只需要干兩年。
不過,話說回來,這條道路也確實是給普通人走的。
真正的大佬,根本不會從副教授這里等五年再慢悠悠升上去的。
常規的路子都是國外做幾年博后或者訪問學者,然后直接走人才引進回國,落地就是帶帽子的教授。
比如魏興思,別看他現在的樣子,可能感覺他有點水,但許秋沒來之前,魏興思組里就發過EES這樣的頂刊,而且組里的文章最低檔次都是ACSAMI。
其實,魏興思已經是很強的那一撥人了,他看著弱,只是因為有許秋在旁襯托罷了。
學術圈里人和人的差距,還是非常大的。
就像那些一直待在國內的普通青椒,尤其是現階段年齡比較大的副教授、講師,科研方面的潛力多半有限,能夠厚積薄發起飛的非常少。
因為把時間再往前推到2000年左右,那個時候國內學術圈競爭很小,如果在那個時候都沒能評上教授,基本上他們的科研能力就比較有限了。
換句話說,現在很多年輕副教授的科研水平,是高于一些老教授的,很多年輕講師的科研水平,也是高于一些老的副教授。
這里只強調科研水平,其他方面則不一定。
許秋觀察過魔都綜合大學材料系的情況,里面就有幾個年老的副教授,包括他的輔導員于強副教授,一個抱著系主任大腿當小老板的副教授,還有一個主要進行教學,以及教實驗課程的副教授。
他們每年的科研產出都非常的少,幾乎為零。
而且,許秋進入材料系的時候,他們的是副教授,現在四年過去了,還都是副教授,一個都升不上去,估計也就那個掛靠系主任的副教授有些機會吧。
另外,許秋還觀察過隔壁化學系的四大院士,其中有三位公示了自己學術履歷,這三位中有兩位,在博士畢業后或者已經國內任教后,又跑到國外做博后或者訪問交流超過四年時間。
其實,也不難理解,現在的院士差不多是在1990-2000年的時候剛剛開始任教職。
而那個時候國內的科研實力比較弱,不足以讓他們突破自我,有點類似于靈氣稀薄,練功不夠快,也難以突破瓶頸,于是就紛紛出去找機會突破了。
有些完成突破的科研工作者選擇了回國,然后一路的發展,成為了一代領軍人物。
而現在國內的情況,和20年前已經大不相同。
因為有一批批出國取經,又返回國內建設的人,使得國內的科研圈吸收了很多國外的經驗,開始慢慢強大起來。
雖然我們依然和頭部科研強國有一定的差距,但這差距正在縮小。
不過,所有的饋贈都是有代價的。
我們變強了,但也變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