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盛東他們發現薄層的有機光伏層與二維鈣鈦礦層之間形成了熒光共振能量轉移(FRET)效應,這或許是器件性能提升的原因。
同時,馮盛東建議把這層薄層有機光伏層視作有效層,這樣可以和前一個直接使用ITIC作為傳輸層的工作進行區分。
實際上,不論是傳輸層也好,有效層也好,都只是一種說法而已,在這個工作中,有機光伏層扮演的角色可能兩者兼有。
但在表述的時候必須和相似的工作進行區分,不然可能就會因為欠缺新意被審稿人所攻擊。
搞科研有時候就像是做生意,工作好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還要會宣傳,讓別人感覺自己的工作很厲害,不然酒香也怕巷子深啊。
大家好,我們公眾.號每天都會發現金、點幣紅包,只要關注就可以領取。年末最后一次福利,請大家抓住機會。公眾號[書友大本營]
段云組會依舊劃水,他最近因為找工作的原因,人略微有些消沉。
如果他要是找到了offer,魏老師多半也不會攔著他實習,就像陳婉清那樣每周到藍河那邊兩三天,魏興思也沒說什么。
但段云現在一個offer都沒有,這就很尷尬了,只能待在課題組了先混著了。
孫沃繼續撰寫他的ACSAMI文章,目前進度五成半左右。
他的寫作速度開始漸漸提升,畢竟英文基礎不算太差,只是之前沒有受過專門的論文撰寫訓練,現在慢慢開始熟練了起來。
田晴最近和芬蘭Ronald那邊達成了合作,打算進一步用CELIV方法探究組里的非富勒烯體系。
雙方各自選擇了一個方向進行研究。
Ronald那邊拿了一個標樣體系,也就是陳婉清的PTB7-TH:IEICO體系。
他們課題組試圖用自己開發出來的各種各樣的CELIV手段,對標樣體系下電荷遷移率數據、界面復合情況、陷阱態分布等進行表征,進而得到光伏器件整體的電荷輸運動力學信息。
田晴這邊則挑選了三個非富勒烯受體體系,給體材料是韓嘉瑩之前開發的給體材料H32,受體材料也是組里現成的材料,ITIC、IT-2F、IT-4F。
這三種受體材料,隨著引入氟原子數量的增多,材料的HOMO能級變得越來越深。
當給受體相結合后,它們之間的HOMO能級差產生了線性的變化,從0.15電子伏特到0.10電子伏特,再到0,05電子伏特。
這三個體系的器件效率均分布在8%-10%,雖然不高,但也夠用了,只要能證明器件是可以正常工作的即可。
除了和Ronald合作用到CELIV電學手段外,田晴也打算和瑞典馮盛東那邊合作,借用TAS等光學手段從另一個方向進行機理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