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表示:“我們要建立更加合理的科研水平評估方法,不讓SCI論文綁架研究者。”
而且,按照目前的趨勢來看,這種聲音出現的次數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響亮。
有不少身居高位的教育部官員,或者一些“杰青”、“長江”、院士大佬提出類似的倡議。
世間萬物沒有永恒不變的事物,或許在將來學術圈的評判制度真的會有所改變也說不定。
但新制度會以什么形式呈現出來,許秋是真的想象不出來。
學校、院系內部進行評選?
顯然不合適,因為同一所高校內部不會有太多研究領域重復的研究者,也就是說系里的老師們彼此之間的研究領域大多都不相同,他們彼此之間很難客觀的評論其他人工作的好壞。
比如,對于有機光伏領域的人來說,他們很容易明白許秋開發的IDIC-4F材料把器件效率突破到13%,同時還能制備大尺寸、厚膜的器件,是一件多么意義重大的事情。
而放在外面,想讓其他人領域的人明白這一點,就需要耗費很多的時間進行舉例說明。
那么定期組織同行一起開會,搞一個“華山論劍”,一起來一場思想上的碰撞?
聽起來很合理,都是同行聚在一起,比較容易一分高下,也能聽懂彼此之間都干了什么。
不過這樣做太麻煩了,大家都是日理萬“機”的研究者,有各自的事情要忙碌。
像一些研究者比較少的冷門領域還好,組織起來不難,而像一些熱門領域,加起來五六十號人、上百人,這種規模的會議,每個人都講一講,不得開一個星期、半個月。
每年開個兩次這樣的會議,一個月時間就啥都不用干了。
雖然想象不出來新制度的呈現方式,但為什么現在輿論發生了轉變,許秋倒是大概能想明白。
簡而言之,之前的方針過時了。
任何政策都是有利有弊的,也都是有時效性的。
一些觀念或者方法放在現在看有很大的問題,但放在過去的某個歷史時刻,可能就是救命的稻草,是一劑強心針。
比如沸沸揚揚的房地產,現在看來問題非常嚴重,房地產發展的很畸形,高房價也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包括生育**降低,進而引發人口老齡化等等問題。
但往前溯源二十年,在那個時候假如不大興房地產,國內經濟的發展速度很可能不會如此的迅猛,也不會讓種花家只花了20年的時間,就走完發達國家30年、50年甚至100年的路。
二十年前,那個時候的老百姓,有了錢,他們會選擇干什么?消費嗎?
消費是不可能消費的,錢幾乎只有一個去處,那就是銀行,都存起來啦。
而老百姓的錢都在銀行存著,不去消費,那么工廠生產出來的商品就沒有人買;
商品沒有人買,工廠老板就要虧錢,和小姨子跑路;
小姨子跑路了,工人的工資就發不出來;
工人的工資發不出來,工人就沒錢消費,依然存著錢緊巴巴的過日子。
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