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句話說,問題的本質就是貨幣的流動性不足。
那時的國家之所以選擇了房地產,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房地產在那個時期,是最能夠讓貨幣、商品流動起來的一個手段。
本身消耗的貨幣是一方面,關聯的裝修等業務也會帶動相關產業商品的流動。
其實,本來還有一個股市的,但那個時期國內的股市問題很大,靠不住。
“房產興國”雖然是戲稱,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確實也沒有說錯。
【領現金紅包】看書即可領現金!關注微信.公眾號【書友大本營】,現金/點幣等你拿!
只是世間從來沒有免費的午餐,享受了“房產興國”的好處,也就要支付其對應的代價。
與之伴生的就是超前消費,或者說負債的問題。
據說,現在全世界2%的人掌握著世界118%的財產。
這個數值可能是虛指,但超過100%是肯定的。
那這多出來的18%是怎么來的呢?
就是負債,剩下的98%的人把他們未來的財產都在現在提前花費掉了。
一道簡單的數學題,小明花了全部300W的錢付了首付,在魔都貸款買了一套1000W的房,貸款30年,按照利率5%計算,等額還款,利息一共650W,請問他買房后的個人資產是多少?
答案是負650W,看似小明坐擁一套價值千萬的房子,其實他的個人凈資產是負的,也就是他預支了未來的時間價值,需要打工30年來償還。
有人可能說房價會漲,確實是會漲,尤其是一線城市,而且歷史上也已經連續上漲了20年了,但它不可能無限制的漲下去。
考慮到利率、折舊、房產稅、交易稅費等問題,房產每年要升值10%才不不虧,而種花家GDP的增速現在都不超過10%。
房產增值的速度可以“一時”超過GDP增長的速度,但怎么可能“一直”保持超過GDP的增速呢?
畢竟,房子本身是不能創造價值的,只是國家刺激經濟的一個手段罷了。
雖然房產有實物作為擔保,不算是龐氏騙局。
但和旁氏騙局還是相似的,當泡沫膨脹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總是要有人去接那最后一棒的。
這也是最近國家三令五申“房住不炒”的原因,因為房地產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回到科研這里,情況也是類似的,“以SCI文章論英雄”似乎也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2000年左右,國家剛剛開始大興科研建設的時候,拿出SCI文章這種看得見摸得著的,比較容易量化的東西作為激勵是很有效果的。
而且,在那個時候,哪怕是在SCI期刊上純粹的水文章,也可以提高種花家在國際期刊上的話語權,先把量做起來也是好的嘛。
現在呢,量已經做起來了,種花家每年發表的文章數量已經僅次于漂亮國,成為世界第二。
這個時候,就要開始考慮質的問題了。
PS: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