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秋發現,當深入了解一個行業的時候,有時候確實會挺悲觀的。
很多問題就擺在那里,明晃晃的,但就是解決不了。
這可能也是為什么有的人說“各行各業都像是圍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進來”的緣故吧。
雖然因為他有系統,這些悲觀的事情大概率不會出現自己的身上,但看著有一些同學深陷泥潭,比如博士五年級都畢不了業,還是挺讓人糾結的。
包括室友孫一凡,都已經通過直播的方式來自謀出路了。
不僅如此,前些天許秋還聽孫一凡說,他感覺自己不適合科研,有點想找導師談一談,把自己的直博生的身份變更為科學碩士,或者專業碩士,但還沒有鼓起勇氣去說。
許秋都不知道該怎么回應他。
當然,凡事有正面就有反面。
科研路雖然難,但至少是一條通天的大道,具有完整的進階序列。
而且,對于有自我實現需求的人來說,科研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可以不斷探索自然的邊界,探索自我的邊界。
《無機功能材料》課堂上,學生們相繼進行PPT匯報。
這門課程的最終成績,將由學生和老師共同決定。
班級里每個學生會拿到一個打分表,然后根據每個匯報的學生表現進行打分。
最后,老師收集所有人的打分表,扣除一個最低分和一個最高分,取平均值,這部分占總分的50%。
另外的50%分值,由授課老師于冰給出。
這種考核制度,相對還是比較公平的,因為大多數數研究生同學之間都是沒有交集的。
而沒有利害關系,就能夠給出相對中肯的評價。
就像許秋,連班級里一半新同學的名字都叫不出來。
甚至有些本科一起保研上來的,材料物理或者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同學,他都不一定能喊出來名字。
不過,其他同時倒是基本都認識許秋,畢竟現在許秋在院系里也算是聲名遠揚。
就連平常許秋走在材一的走廊里,總會有他不認識的同學沖他點頭示意。
別人主動打招呼,也不能不理。
于是,許秋每次都是假裝認識對方,也笑著回應,點頭示意,心里則是在嘀咕:“這貨是誰啊?好像遇到過好幾次了。”
PS:萬字更新,求月票,目標一千月票,現在還差兩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