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孫策此舉也引起了一部分人的譏笑,這一部分人認為就算張纮此次來許都以自身才華揚名了,那也無法為江東士子正名。
因為張纮是徐州廣陵人士,正兒八經的江北文人,他的才學跟江東文學現狀有啥關系。
張纮聽聞此事后,只淡淡一笑道,“前為廣陵士,今為江東臣。”
意思表露的很清楚,不管我之前是哪里人,我現在是江東的臣子,那我自然就有身份為江東文學正名。
不過曹操也不傻,他怎么可能放任張纮在他的大本營來釋放江東的影響力。
孫策派張纮來許都以才學為江東正名,不僅僅是因為心中不平,更多的是對江東進行一種宣傳。
許都是如今天下的首都,無數才子學士匯聚于此,一旦張纮為江東正名,扭轉了中原士人對江東的傳統的“蠻荒之地”的印象,
這將是對江東是一種極大的宣傳,是會影響不少苦于北方戰亂的有才之士前來江東避亂的。
而這長久來說等于在一定程度上為江東一地帶來了豐厚的人才儲備。
后世被視為強國象征之一的“軟實力”,在這個時代具體就是為治學之風是否昌盛,文學是否發達。
孫策知道這一點,曹操自然也知道。
所以在張纮到達許都后,還未等張纮表現,曹操當即推薦張纮為侍御史。
侍御史乃天子近臣,職責為接受諸曹奏事,舉劾非法,乃是大漢的中央官職編制。
先前有人非議張纮不可以為江東士人的代言人,張纮以江東之臣的說辭進行駁斥了這種說法。
如今曹操先以司空府辟纮為掾,再以天子詔令命張纮為侍御史,等于是剝奪了張纮江東之臣的身份,張纮的那套說辭自然也站不住腳了,
現在你不是江東之臣,就算再怎么表現文采,也無法為江東正名。
曹操此舉的目的除了以陽謀壓制孫策派張纮來許都的深意以外,還有一個目的,
張纮名聲在外,曹操對其加以恩厚,優文褒崇,許以清貴官位,是在千金買馬骨,以悅遠人。
是在告訴天下人,不管你原來跟隨誰,只要你有才,朝廷不但不以為意,還會大大重用。
甚至還有可能真把張纮收歸己用。
而任命張纮為中央官員這個陽謀當時就是荀彧向曹操提出來的。借朝廷大義行陽謀,堂堂正正以勢制之。
這算是荀彧對剛進入許都的張纮進行的一個試探,想看看這個被孫策寄予厚望的“江東二張”之一的張纮會如何應對。
陽謀的特點就是不難被看穿意圖,但是就算看穿意圖了,也無可奈何,事情只能順從施計人的意愿那般進行下去。
所以面對陽謀最重要的便是如何應對,是后發制人,還是無可奈何?
張纮只有兩個選擇,一個是接受任命,另一個是不從,接受任命就等于是荀彧的計謀成了,一舉三得。
若是不從的話,張纮能接受孫策的任命卻拒絕天子的委任,其中的意味就足以誅心了。
只要張纮這么做了,張纮的處境不說,孫策數年以來營造的尊奉王室的形象也會大大受損。
雖然拒絕天子任命卻效忠各地諸侯是如今很多人的做法,但是張纮現在不是在江東,要是在江東不想就不想,理由多的是。
例如因為距離遙遠沒收到詔命呀,或者是我想去但路途遙遠,山賊阻攔了道路我去不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