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現在張纮就在許都,這就讓張纮很被動了,接受還是不接受,是他當下幾乎馬上要做出的選擇。
荀彧本來以為張纮會拒絕,但沒想到當黃門官向張纮宣達天子任命時,張纮毫不猶豫的接受了,臉上一點波瀾都沒。
荀彧在張纮接下任命后,以為這件事就這樣過去了,計謀已成,張纮為江東正名之舉已不可行。
但張纮接下來的一系列騷操作簡直刷新了荀彧對名士兩個字的認知三觀。
張纮在接受侍御史的任職之后,那他就是正式的漢朝中央官員,而不再是外臣,一些事做起來反而更加沒有顧及了。
張纮除了每日去官署之外,空閑的時間都在家中設宴,或者去朝中各大臣的府邸串門。
張纮名聲擺在那里,而且張纮和孔融是知己好友,孔融知道張纮來許都了,高興的不得了,經常結伴而行。
就這樣當世兩大名士一同邀請人飲宴,基本上許都的名流都會給面子,而兩大名士一起上門串門,這更是長臉的事,被串門的公卿也挺高興的。
就這樣,張纮在許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不是請人就是被請。
而且在宴會上的不是公卿就是張纮的知舊,結果不知何時起,宴會上不再談論經義,而是品評起當世英雄來。
等方向變了之后,張纮就在這些宴會上陳述孫策材略絕異并且平定三郡的事跡,還說孫策忠敬款誠,心向王室。
說完孫策說孫堅,說當初孫堅討董時是如何的功勞卓著,如何的舍生忘死。
諸侯討董僅是十年以前的事,宴會上的不少公卿都親身經歷過,被張纮這么一說,都或多或少的回憶起來了。
諸侯討董時,誰勢力最大不好說,但功勞最大者非孫堅莫屬,討董中最積極的就是他了。
表現在眾人眼中的就是孫堅是個大忠臣,現在的司空曹操都要排第二。
連董卓自己都親口說過,“但殺二袁、劉表、孫堅,天下自服從孤耳。”
回憶被勾起來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而且張纮不是就在一次宴會上為孫堅孫策父子代言,而是連續幾次,這在許都引發了一股贊美孫堅孫策父子的熱潮。
幾日后,深感虧待忠臣的孔融坐不住了,他親自上書天子請求厚賞孫策,以慰忠臣之心。
在孔融上書后,帝黨紛紛跟進,當時董承等都還在,帝黨的人可不少。
他們的想法很簡單,厚賞孫策可以激勵如今天下間還心存天子的人,也許還能交好孫策,將來引為外援,制衡曹操。
就這樣不過幾日,許都的許多官員都紛紛上書厚賞孫策,而這些上書,身為尚書令的荀彧是第一個收到的。
在了解了來龍去脈之后,荀彧當時心中久久不能平靜。
他知道禮樂崩壞,但竟然不知道如今所謂名士的下限已經這么低了。
雖然如今上書的基本都是帝黨,但荀彧知道真正的幕后推手是誰。
他現在才想明白,張纮當時審時度勢,知道他這個陽謀破解不容易。
所以他不如順水推舟,接下任命讓自己放松警惕,然后正好利用這個任命讓自己成為孫策在朝中的代言人,通過侍御史的身份為孫策謀取另外的好處。
好一個以退為進。
曹操知道這件事后,讓荀彧壓下這些上書,但隨后劉協竟也特地垂問起了這件事,知道壓不住的荀彧無奈之下只得將那些上書如數上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