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張纮對曹操勸諫道,“今袁逆大敵壓境,要是明公乘人之喪,既非古義,若其不克,成仇棄好,或許會促使江東聯袁,不如因而厚之。”
曹操本就對征討江東一事猶豫不決,他只是不想錯過孫策身亡這個難得的機會而已。
可是今日堂上張纮所言讓他進一步認識到了江東的底蘊,雖不如中原,卻也不是速亡之國。
而且他手下幾大謀臣的態度也表明了,現在的確不是分兵征討江東的時候。
因此他最后對張纮道,“善”。
一個善字表明了他最終的態度,征討江東之議就此作罷。
……
荀彧行走在幽深僻靜的巷子中,
初入許都,后發制人,為孫策正名。
危機時刻,不顧非議,打消曹公東征念頭,為孫翊平定江東內亂消除了最大的外患,
在千里之外,身在敵國之中,不顧自身榮辱安危,為江東的穩定默默的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如此張公,如何不是大賢,自然也當的起他荀彧這番禮敬。
荀彧今夜會來拜訪張纮,除了敬佩張纮之才能之外,還因為荀彧覺得張纮與他是同一類人,
都是堅守初心者,
只不過一個是為了忠義,而一個是為了心中情誼。
曹操已經決定要放歸張纮回江東,荀彧怕有些話今夜不說,以后可能就沒機會了。
荀彧終于來到了張纮的府邸門口,他向府外的門房遞上自己的名貼。
門房本來還有些昏昏欲睡的,見到名貼上寫著漢侍中,尚書令穎川荀彧荀文若的字樣,瞬間驚醒。
他客氣的叫荀彧稍等一會,而后急忙入府內通報去了。
荀彧在張纮府邸門口整理了一下衣裝,而后就見張府的大門慢慢打開,一位身穿青衫,氣度非凡的老者慢慢出現在他眼前。
在大門完全展開的那一刻,門內的張纮率先對荀彧行了一禮,呼道,“令君。”
而荀彧終于見到了他想見的人,也躬身一禮,“子綱公。”
同時荀彧在心里悄悄補了一句,
幸會,吳侯孫翊的授業恩師!
門里門外,兩個當世大賢,注目而視對方,就像各自身處在兩個世界一般……
翌日,天子使者劉琬帶著敕封孫翊的詔令從許都南門而出,往廬江行去。與劉琬同行的還有剛被天子命為會稽東部都尉的張纮……
……
下一章就回歸孫翊的主線了。